区熔定向凝固Se掺杂Bi2Te3-In2Te3合金组织与热电性能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hoxy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2Te3系化合物是目前室温附近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类热电材料,在热电制冷及温差发电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高热电优值(ZT)的Bi2Te3系合金一直是热电材料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前期开发的Bi-In-Te共晶合金基础上,开发了Se掺杂Bi-In-Te新共晶合金,并采用区熔定向凝固技术,系统研究了Bi2Te3和In2Te3双相共生组织形成与演化及其对电热输运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Se的加入导致Bi-In-Te合金共晶点发生偏移,通过组分调整,获得了不同Se含量掺杂后Bi-In-Te-Se四元合金的近共晶成分:Bi22.5In17.5Te58.5Se1.5和Bi25In15Te54Se6。进一步对Bi22.5In17.5Te58.5Se1.5合金分别在3μm/s、5μm/s、10μm/s和20μm/s的抽拉速度下进行区熔定向凝固发现,由于Se的加入,共晶组织逐渐由层片状变成了棒状组织。在抽拉速度为3μm/s和5μm/s时,稳态区组织较好,共晶两相沿与最大热流平行的方向保持稳定的共生生长;当抽拉速度增大到10μm/s时,组织中开始出现其它生长方向的杂晶;当抽拉速度进一步增大到20μm/s,出现了大量的初生相,因此,低速有利于Bi22.5In17.5Te58.5Se1.5近共晶合金的共生生长。Bi25In15Te54Se6合金在3μm/s区熔定向凝固后,也获得了规则的两相共生生长组织。通过对上述两类区熔定向凝固合金的电热输运性能进行测试表明,Se掺杂后可以优化合金中载流子的浓度,同时还能引起晶格发生畸变,造成大量晶体缺陷,加强对声子的散射从而提高合金的热电性能。Bi-In-Te-Se共晶合金具有显著低的晶格热导率,主要是因为共晶两相生长引入了大量的相界面,界面密度的明显增加,有利增强对声子的散射,降低热导。当Se掺杂量为1.5at.%时,Bi22.5In17.5Te58.5Se1.5近共晶合金与Bi23In17Te60共晶合金相比,ZT值显著提高,其中平均ZT值增大了60%,最大ZT值增大了50%,说明Se加入后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但当Se掺杂量为6at.%,Bi25In15Te54Se6近共晶合金的ZT值又发生了明显的降低,因此Se掺杂量存在一个最优值,对于近共晶合金而言,Se掺杂量为1.5 at.%时热电优值最佳。
其他文献
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实现电能与热能之间相互直接转化的功能材料,对新能源探索和环境保护等多个研究领域具有要意义。Bi2Te3体系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室温域热电材料,在热电发电和
贵州省有“西南煤海”之称,目前对煤炭行业缺乏系统的节能减排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能源审计,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的由政府推动节能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在节能减排方
古代及晚期古代,来自地中海世界的罗马-拜占庭钱币大量流入印度次大陆,对该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通过梳理上述时期印度次大陆的政权格局与流通货币,并对罗马-拜
羟基多溴联苯醚(OH-PBDEs)作为一种可由母体多溴联苯醚(PBDEs)代谢而来的产物,因其分子结构和甲状腺激素(T4)相似,能够与甲状腺激素转移蛋白(TTR)结合,进而显著影响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更高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目前OH-PBDEs已在环境介质、生物体甚至人体中均有检出。有研究表明OH-PBDEs可以在生物体内通过生物酶催化氧化进一步形成一相代谢产物。其
学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由于其高能量转化效率和无污染而在交通动力源和固定电站电源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提高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是解决水热管理复杂、催化剂中毒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可以改善电池阴阳两极尤其是阴极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进而提高电池工作效率。然而,目前常用的全氟磺酸(PFSAs)型膜材料(如Nafion膜)的导质子能力具有较强的湿度依赖性,其较低的玻璃化温度也限制了电池的工作温度
2016年4月22日,中国轮胎循环利用协会(简称:中轮协)与中联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橡胶)在北京签约合作举办“中国国际轮胎资源循环利用展览会”。中轮协朱军会长、朱玉珍
三维石墨烯因其具有密度低,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电化学性能优异等优点,成为聚合物改性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水热法制备得到孔隙分布均匀,导电性强,机械性能良好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现代中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由于膜分离技术独特的优点,它将成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浓缩过程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