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事件对我国东部气温季节内影响的机理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遥相关型反映了大气内部的一种空间尺度大、时间持续久(低频)的变化特征,前人多基于月、季平均资料来研究大气遥相关型的影响和维持机理。本文使用1958–2020年JRA-55逐日再分析数据,发现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SCA)事件,会在盛期后第6–12天造成我国东部气温显著负异常,这明显区别于其他遥相关型事件对我国东部气温的显著影响仅局限在其盛期后的1周内。实际上,这种影响也超出SCA事件6天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通过位涡反演的动力诊断和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SCA事件影响我国东部气温的机理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SCA事件第6天后对流层高层显著的波列异常消失,我们将其盛期后的时段分为0–6天(第一时段),7–12天(第二时段)。在第一时段内,欧亚大陆高、低层环流异常之间的耦合作用强烈,有利于冷空气从极区向中纬度地区输送,并在青藏高原北部堆积,这成为后期大范围冷空气侵入我国东部的前兆信号。(2)第二时段内,由降水异常导致的非绝热加热异常,成为持续影响我国东部气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贝加尔湖附近持续的非绝热加热负异常有利于维持西伯利亚高压的异常增强;另一方面,伴随着降水正异常逐渐南移出东亚地区,非绝热加热负异常逐渐替代原位于东亚地区的非绝热加热正异常,这有利于低层反气旋环流异常维持。这种持续的反气旋异常可以引导冷空气不断地沿青藏高原边缘向东南输送,使得我国东部出现持续的气温负异常。(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月际时间尺度上,冬季SCA指数不仅与同期我国东部气温异常呈现显著负相关,1月SCA指数还能显著影响到2月我国东部气温异常,并且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2000年后显著增强,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异常对周边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但是关于它的主要变化模态所对应的前期信号和后期影响之间的跨季节联系还缺乏系统性研究。青藏高原春季热源主模态与气候因子的跨季节关系,对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我们对比评估了基于三套再分析资料(ERA5,NCEP/NCAR,NCEP/DOE)计算的青藏高原地区春季视热源。基于ERA5资料,采用显著经验正交函数分解(Distinct EOF,DEOF)方
学位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6.1,对2018年9月17日上午发生在佛山市三水区的EF2级强龙卷过程开展49m分辨率数值模拟,利用模式数据,分析龙卷超级单体和低层类龙卷涡旋(Tornado-Like Vortex,TLV)的结构特征,并引入切变螺旋度(Shearing Wind Helicity)和螺旋度方程,诊断TLV的动力成因,结果表明:(1)龙卷由台风“山竹”外围螺旋雨带内
学位
雷达回波产品是开展天气监测、预报、服务的基础和重要支撑。目前,对反射率因子的分析是雷达回波产品的主要应用之一。利用雷达反射率因子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分析灾害天气的发展演变;将反射率因子同化到数值预报模式中,能够提高模式的预报效果。然而现阶段,由于回波衰减、地形阻挡以及雷达覆盖不完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缺失,可参考性降低。获取完善准确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对于提高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测能力有
学位
本文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预测系统1.0版(NUIST-CFS1.0)1982-2020年的历史回报数据和WRF区域模式,围绕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测问题开展相应研究。首先从确定性预测和概率预测两方面评估NUIST-CFS1.0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技巧。随后利用WRF模式单向嵌套NUIST-CFS1.0构建针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区域动力降尺度系统,探讨动力降尺度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测技巧的
学位
本文利用站点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RegCM4.9区域气候模式,讨论了梅雨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异常形势,重点分析了主导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年际差异的关键尺度和物理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超长持续性暴雨发展和异常维持的主导因素及其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下游梅雨起讫、雨期长度、累计雨量以及持续性暴雨的频次、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差异。梅雨期降水异常主要呈现10天以内的天气
学位
基于中高层大气模式(MUAM),利用NCEP/NCAR、ERA-Interim、MERRA-2再分析资料和Mauna Loa天文台站点资料,模拟再现了20世纪80、90年代12、1、2月各月整层大气纬向平均温度和纬向风的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各月平流层温度、纬向风和位势高度场的演变特征,评估了下边界条件、二氧化碳及臭氧浓度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分别及联合影响,并从大气行星波能量传播的角度分析了
学位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与模式资料,研究了厄尔尼诺(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维持的关键物理成因。对比分析了西北太平洋(WNP)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印度洋(IO)电容器效应和ENSO组合模态在其中的作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El Ni?o衰减年冬、春季,WNP地区通常存在显著的冷海温异常,但该信号不能持续到夏季,因而WNP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El Ni?o衰
学位
基于1961~2016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地区逐日地表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两个季节转换期(5月和9月)地表气温年际变率主模态的时空分布及其物理过程。基于ENSENBLES计划多模式集合平均季节预测试验不同起报时间的回报结果,评估动力模式对季节转换期(5月和9月)地表气温年际变率的预测技巧,并基于物理机制分别构建了季节转换期西
学位
本文使用1979-2020年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夏季水汽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9个情景完整且变量齐全气候模式的历史试验模拟高原夏季水汽的能力进行评估,并预估高原水汽在四种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末的变化趋势;分析高原夏季水汽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环流和水汽输送在年代际转折前后的差异;使用哈德来中心的海温资料对印度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对
学位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检测和评价业务规定》,其中对省级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统计数据、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8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的低频环流、对流等特征,重点讨论了两类不同的大气低频振荡(10–20天和30–60天振荡)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降水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