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藏族中学生三语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来源 :西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汉、英三语教育是西藏自治区特有的三语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和科学研究,西藏自治区三语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针对本地区三语教育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语言使用情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可以指某一个或一些语言群体掌握和使用本民族语和外族语的情况,包括掌握不同语言听、说、读、写的程度,使用不同语言的频度和广度,使用范围和场合,语言态度等,这些都属于语言使用的范畴。本文以拉萨市所属四所中学的藏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拉萨市藏族中学生的藏、汉、英三语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做了一次整体、纵向的调查和分析,包括掌握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家庭内部、学校、课余生活、社区语言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语言态度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行为倾向和语码转换四个纬度对拉萨市藏族中学生的三语态度做了全面的调查,还对同一城市中市区与县、郊区的地理位置、中学生的年龄差别对拉萨市藏族中学生语言态度的影响和性别、年龄、家庭对拉萨市藏族中学生语言使用的影响做了对比分析。调查研究有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一)拉萨市藏族中学生的藏、汉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基本相同且两者程度皆很高,而学生基本没有英语表达能力。(二)拉萨市藏族中学生在家庭内部主要的交际用语是藏语,其次是汉语,英语的使用率极低或者几乎没有。(三)在学校正式场合,拉萨市藏族中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用语基本为汉语。拉萨市藏族中学生课余语言生活最主要使用汉语,其次为藏语。在社区生活中,在较大型、正式的公共场所使用汉语的拉萨市藏族中学生几乎是使用藏语中学生的两倍。(四)从语言态度看,拉萨市藏族中学生在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对藏语评价最高,汉语次之,英语最后。从行为倾向看,汉语和英语的评价最高,藏语次之。从语码转换角度看,半数左右的拉萨市藏族中学生在说藏语或汉语时会加进另外一个语言。从中学所在地理位置看,英语在市区中学藏族学生心中的声望明显高过县、郊区中学藏族学生。从年龄看,英语在初中学生心中的声望普遍高于高中生。(五)从年龄对语言使用影响看,拉萨市藏族高中生在学校、课余语言生活里选择藏语的比例全面高于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从性别对语言使用影响来看,在课余语言生活和社区生活中,女生选择使用汉语的多于男生。针对以上现象,本文对拉萨市的三语教育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个人建议。期望这些研究结果能为拉萨市的三语教学研究提供最基础的科学依据和对本地区制定正确、切实可行的语言规划和教育规划提供数据参考。
其他文献
中学阶段是阅读训练的重要阶段,如何正确选择阅读内容,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阅读训练中,课外阅读的训练尤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学年,我承担了三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工作量加大了不少,可每班的课时数却减少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在习作的评改上做到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师的反思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反思能力落脚之处就是反思性教学,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教学方式,提高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的重中之重,大班教学却很难保证词汇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英语大班词汇教学的现状。结合多年来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针对大学英语大班
本文在研究中以班主任德育工作为核心,分析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及其原因,列举具体案例,提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特征及诊治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在当今时代,几何的教与学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几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几何教学中,作为初
<正>傅抱石Fu Baoshi 1904年生,江西新余人。原名瑞麟,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家。早年被保送进入师范学校读书,1933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帝国美术学院攻习雕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事业、教育原则及教育主张所信奉的观念,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某种职业观、教育观及师生观的认同和确信。教育信念并非凭空产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