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近代天主教修道院建筑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eis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道院是天主教徒学习、生活、修道的场所,是一种特别的建筑类型。随着天主教进入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修道院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中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据文献记载山西第一所修道院始建于1802年祁县九汲村。九汲村曾是山陕教区主教府所在地,而修道院建立初期常与主教府相连,修生仅有几位,由主教及神父管理。因是禁教期间,主教府常随主教避难而迁移,修道院成立不久即随主教府迁至文水县新立村,后又迁于太原洞儿沟村并在太原扎下了根。1844年山陕教区时期结束,天主教会确立山西传教事业以山西省府——太原府为“大本营”,向全省各地呈辐射状传播“福音”。所以修道院以太原地区最为集中,其他地区相对稀少。本文以山西现存修道院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总结了山西修道院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对修道院建筑选址、功能布局、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建筑细部等方面作具体分析;基于山西修道院发展的历史,本文还研究了山东济南修道院的建筑情况,以期找到与山西修道院建筑的相关性;最后笔者将山西近代修道院建筑与国内其他地区近代修道院建筑,从建筑风格、平面布局和外貌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山西近代修道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并对此进行论述和分析。本文通过对山西近代天主教修道院的研究认为,山西近代天主教修道院借鉴、消化、吸收了西方传统修道院特征要素,形成自身独特的建筑特色。它们的设立和选址,与天主教在山西的传教事业密切相关;功能布局在符合西方修道院建筑模式的基础上,依外部环境而灵活多变,且运用多种院落组合来组织建筑;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和青砖灰瓦的硬山屋面决定了它们为地方传统的基本格调,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创造出的围合空间,满足了修道生活的需要,地方传统的基本格调与西方建筑样式相结合,形成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上,采用砖墙承重的砖木混合结构,屋架结构初步引进桁架结构及其原理。近代山西天主教修道院是山西近代建筑中出现的典型西方建筑类型,设计者将教堂、藏书楼、学习室以及修生宿舍等具有西方修道院功能的建筑融入到山西传统建筑形式中,成为带有地方传统建筑特色的修道院建筑。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历史类博物馆收藏展示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人们文化素养、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类博物馆建筑市场空前繁荣。在其数量增长的同时,它的服务对象也逐渐由精英阶层向社会
地图术(mapping)是在当代文化、艺术及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及多种实践的术语。对于建筑学而言,地图术一方面能够成为建筑师理解当代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能够成为联结景观、
剧场建筑是具有“观赏——表演”空间的公共建筑,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欣赏各种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的场所。而随着我国地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文化追求的不断提
本文将北京地铁站口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通过站口综合开发、协同设计、整合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区域的合理发展,使之成为科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一词汇因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而被推到台前,地震中灾民灾时无处藏身,灾后安置混乱的局面使得人们不禁重新审视周边的环境。灾害中大量中小学校舍倒塌的事实
论文从阐述护城河的形成、护城河功能、护城河的物质形态入手,分析护城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尺度、形态结构,总结护城河与城墙和城门(水门)的关系。就护城河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现代“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建筑失去了应有的地域性及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作为地域文化的缩影,面对中
三峡工程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后,让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不少问题。城镇的整体风貌意
目前的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地矛盾愈演愈烈,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山地城市中心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化而成的城市核心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物质载体,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起步较晚,建筑学教材体系的建设也随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寻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