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在新加坡的发展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琼剧是海南岛的主要剧种,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产生、发展到今天有超过350年的历史。而琼剧走出海南岛的历史,至少也有150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批又一批琼剧艺人从海南出洋,在本区域生根发芽。这些“南洋班”艺人,和本地艺人一起开创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南国琼花”。在发展过程中,它遭遇日治时期的摧残,也创造了两次“黄金时代”的繁华,到21世纪的今天却被边缘化,走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  本文题为“琼剧在新加坡的发展”,旨在追溯琼剧在本地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今天的发展情况。全文分六章:前面三章,追述海南人的移民史、琼剧的生成及其在本地的发展历史,配合本地新老琼剧艺人的访谈,勾画出过去“南洋班”和本地前辈艺人构建的琼剧舞台面貌。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获得了已故本地琼剧多产编剧兼导演林禄三的73个手抄剧本,其中有半数作品是他本人编写和改编的。从50年代开始,林禄三就随琼剧剧团四处跑码头,足迹遍及新马泰,这批材料是第一次全面公开面世。第四章对这些剧本做了介绍和分析。  论文的后两章,描述了当前两地琼剧发展情况。第五章以本地一个业余琼剧团体为例,配合团员调查问卷以及演出田野调查纪录,反映本地琼剧艺术工作者所面对的困难。在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时刻,海南岛和新加坡都出现了生命力旺盛的民间演剧现象:一个是位于海南省会海口市东部的大致坡镇民营剧团“集散地”,全省年平均演出4000多场,该镇民营剧团占去半数;一个是新加坡的一间城隍庙,为庆祝神诞连续演了185场闽剧和潮剧。相隔一个太平洋的两个戏曲舞台,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生命力旺盛的民间剧场,它们的存在,为两地的琼剧艺术工作者以及负责推展艺术的有关文化机构带来什么启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琼剧今后怎么走下去?今天谈琼剧在新加坡的前景,必须放在更广阔的全球化语境背景下思考。全球化的题中之义应该包含着“文化多元”的思维,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艺术的民族,才有资格在未来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全球化对私人空间的侵蚀及其带来的认同危机,也为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可能。新加坡琼剧乃至于其他方言戏曲,可以借助“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这个平台,继续发展和开拓市场。第六章即对此作了一定的思考。
其他文献
挤压筒加热是热挤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熟练掌握不同分区接线对于设计人员和现场维护工人都非常重要。介绍了目前挤压筒加热的常用分区方式、相应的接线方式、加
在2002年的12月,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李显龙先生第一次提出了用英语教导华文的建议。2003年1月正式向公众宣布之后,曾经引起舆论界的特别关注。当时文教界人士、家长、甚至学生
利用变形态Ti40合金在变形温度范围为1223~1323K和应变速率范围为0.001~1.0s-1的不同应变下的热压缩实验数据研究了该材料的高温流变应力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分析了Arrhenius型
中国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态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绘画作为民族艺术的一部分,其独特的空间表现方式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美学观念。  宗白华认为,“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以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教育家和五四运动老战士杨晦先生的文艺理论思想为研究对象。  全文在总体系统地介绍杨晦文学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学
基于塑性有限元原理,应用Deform数值模拟平台,通过变形温度、压下量对挤杆成形及变形速度、摩擦条件对镦头成形的各场量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GH4169合金叶片制坯过程成形
探寻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历史联系是当前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学界研究京派时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基于京派作家的精神结构和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表现出极为明
本文考察了广州方言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谓词形尾“咗”和“埋”在动补结构中的位置以及补语的语义指向对动补结构融合进程的制约等三个方面的情况,并以它们作为判定广州方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