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量子时代密钥交换协议分析与设计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主要用于用户间安全密钥的分发,为用户进一步使用会话密钥进行安全通信提供安全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密码学原语构件。本研究重点关注于设计攻击者能力更强的协议安全模型,及设计可抗量子攻击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本文以密钥交换协议可证明安全技术及格密码技术为基础,对强信息泄露环境进行形式化,设计新型协议安全模型,使用基于格的困难问题展开协议设计,并完成如下工作。  设计攻击者能力更强的新模型。为了对现实环境的协议攻击者能力进行形式化,我们首先设立协议的实现环境,根据协议执行过程的环境将涉及的数据进行分类,并严格将各类数据与攻击者获取该数据的行为一一对应,最后,我们使用预言机查询对攻击者的行为进行形式化。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同时支持临时密钥泄露查询和会话状态泄露查询,本文提出的模型同时比Canetti-Krawczyk(简记CK)模型和扩展Canetti-Krawczyk(extended CK,简记eCK)模型更强。  设计在新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经典协议。新模型同时允许会话状态和临时密钥泄露,传统协议如HMQV和NAXOS等协议的证明中均只允许其中一种泄露查询,因此我们需要设计新的协议,在新模型下可证明安全。我们在OAKE协议的基础上,应用NAXOS技术,严格规范协议的执行过程,并对协议安全性进行证明。从在线效率来看,协议只需要一次指数运算和若干哈希运算。此外,基于新模型,我们给出了NAXOS技术的现实应用场景,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阐述。  设计在新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基于格的协议。基于格的困难问题目前能抵抗量子攻击,本文首先给出一个基于格的被动安全的密钥交换协议,并结合“质询-应答”构件,得到基于格的隐式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区别于Fujioka等人的通用构造,该协议不需要额外借助选择密文安全的密钥封装机制,并且在构造中使用的模数对于安全参数为多项式大小,实现高效。最后,我们给出了该协议在新模型下的安全性证明。  总而言之,本研究整合CK和eCK模型,提出一个攻击者能力更强的安全模型,并且分别设计了一个经典安全协议以及一个基于格的安全协议,均在新模型下可证明安全。上述工作具有以下创新意义。  将经典安全模型-CK模型和eCK模型进行整合,得到描述能力比之前两个模型严格更强,并且也更加清晰的新的AKE安全模型。  提出在新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强安全经典协议,该协议具有比HMQV协议、NAXOS协议更优的在线执行效率。  基于格困难问题设计在强安全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协议,该协议实现隐式认证,使协议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和可否认性;此外,不需要借助选择密文安全的黑盒构件,安全性直接基于格上困难问题假设。
其他文献
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点的社会的发展对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安全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安全技术呈现出无法解决的重大缺陷。而生物特征认证技术是解决
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万维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使Web中包含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Web成为了当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于Web上信息的海量性,使得以往靠人工采集的方
软件安全漏洞通常是由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软件错误引入的,随着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规模的提高,软件漏洞也越来越多。因此软件错误的分析方法及工具研究对于软件安全漏洞发现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计算机的灵魂,软件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故障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确保软件质量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由若干具备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按照协议自组成的分布式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一门新兴综合技术,它在环境监测,国防军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一种利用非对称密码技术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事务的开展提供一整套安全的基础平台。PKI技术遵循国际标准,采用加密
Internet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复杂计算机应用的出现,各种攻击技术的层出不穷以及攻击的自动化,导致现在的Internet面临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威胁,如何有效地分析这些威胁,包括宏观上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大,在大量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数据挖掘就是利用分析工具从大量的、不完全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交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在学术领域中,伴随国内外各高等院校以及各研究机构在科研
服务器集群技术不但能有效的利用原有的软硬件资源,同时还具有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优势。因此,服务器集群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服务器之间负载的不平衡性与提高集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