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菩提道次第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文殊、弥勒菩萨,经龙树、无著所传深观、广行二门修行要旨,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传于阿底峡尊者处汇集三门法源作《菩提道灯论》,而由宗喀巴大师依此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四谛(中士道),依次第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本文结合教育学相关观点和理论对菩提道次第依师之理(依止善知识)做出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从善知识、学者、如何依师之理而言。善知识是指能使弟子心中,至少发起一分公德、减少一种过失等一切善乐的本源,被视为“修道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善知识根据所受的戒律和修习乘有不同的分类,在本文中所指的善知识是以《道次第广论》中的定义为依据,理解为“从三士道逐步引入大乘佛教的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精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教师,而是泛指能够将弟子从三士道逐步引入大乘佛教的引导者。从善知识的定义中获知,善知识的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弟子从三士道逐步引入大乘佛教,其目的虽然与我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但对同样从事教育的两者在要求上有很多的相同点,并且很大程度上对当代教师准则或师德建设方面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而学者及如何依师之理亦与此没有大异,在此不作赘述。依此,本文拟从现代教育的视角重新阐述《道次第广论》中依师之理(依止善知识)的义谛和内涵。全文分为三章九个小节,前两章以二者主要内容和相关理论为依据,全面论述了菩提道次第依师之理所依善知识相、能依学者之相、如何依师之理和教育学中的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等相关内容。第三章作为本文的主旨章节,依次以论述二者的能依、所依及如何依师之理的要点和特色为基础,利用比较法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和注疏。从而达到本文阐发菩提道次第依师之理的义谛及其深层内涵的主要目的,并对当今藏区教育的结构特点和教学方法做出了较为深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