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被鲁迅先生认为是讽刺小说之最。本文以《儒林外史》中的士为研究对象,从明清科举制度的背景出发,细致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士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所呈现的风貌。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从科举制度入手研究《儒林外史》的意义。其次,对有关本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对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第一节论述了隋至宋时期的科举制度;第二节论述了科举在元代的断裂及在此影响下的士人特别是汉族士人的受抑状态,接着论述了科举在明清再度兴起之后士人迅速狂热追求科举考试;第三节论述了明清科举制度的严格规制及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探究,感悟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暴露出种种弊端,并对士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从作者角度入手,对吴敬梓的科举家世、科举经历、创作《儒林外史》的动机及他在书中的人物形象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一来可以说明科举制度对吴敬梓的深刻影响,二来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儒林外史》。第四部分侧重从文本出发,第一节全面展现了《儒林外史》中在八股取士制度影响下的八股士、假名士、真儒名贤、奇士等各类士的生态相。第二节列举了《儒林外史》中士人空疏不实的学风及舞弊的例子。第三节论述了《儒林外史》中士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两种普遍心态:一是中式后的狂喜与屡试不第的悲哀;二是迷信心态。第五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先论述了士群体的传统文化,继而从文本出发,从道与势、德与位、义与利、名与实四对矛盾关系范畴入手,论述了《儒林外史》中士人群体所呈现的文化现状与士文化传统的背离及科举制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结语,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对士人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吴敬梓借《儒林外史》一书对腐朽的封建社会下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反思。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当今社会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