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实主义”引论 ——阎连科文学观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yniq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文学观念的形成一定有它的逻辑起点。“神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形成不是作家突然的顿悟,它肯定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生成过程。一个作家生命初期特殊的人生“节点”总会赋予他的文学特别的“底色”,童年与少年时期窘迫的生存体验给予阎连科的是对“权力”的格外敏感,“苦难”与“权力”以打包的方式组合转码,编入少年阎连科记忆深处,形成他观察现实的两个基点,也赋予了他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初登文坛的阎连科依托人生经验,聚焦农村现实,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描摹了农民的精神状态、生存环境及农村的政治生态。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对“苦难”与“权力”进行极端刻画,试图赋予“乡村世界”以个性意义。随着其人生阅历不断增加与创作实践不断积累,传统现实主义话语体系对“农村”的价值建构与作家主体对“农村现实”的真实体验发生了严重冲突,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理念越来越成为阻碍他创作的障碍,从直击农村基层权力到对农民“权力逻辑”地发觉进而发现并表现“荒诞现实”,阎连科对现实的理解层层加深;他文学观念的转变始于其“文学真实观”的转变。对现实“黑洞意义”的发掘使他重新定义“文学真实”,他笃信“个体经验真实”是通向“现实真实”的土壤,开始从“作家个体主观体验”而不是从“现实主义”观念角度去寻找“文学真实”;通过对作家文本与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神实主义”文学观念就是阎连科在不断挣脱“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阎连科在《发现小说》中集中阐释了“神实主义”文学观念。对传统现实主义“真实观”的反叛与对小说“因果关系”的解构重组是“神实主义”理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神实主义”概念在此基础上生成。现实主义对现实的逼真再现被“神实主义”的“内真实”概念取代。所谓的“内真实”应该是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时段真实的“精神状态”,作家根据“内真实”征象、造境、塑造人物,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是一种从内到外的过程。“神实主义”的“因果观”代替了现实主义“因果律”,以人物或作家的“情感逻辑”打破了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神实主义”是阎连科以文学的方式,立足“个体经验”,解锁现实的文学观、方法论,它反映了作家对文学、现实、作家三者关系的深层理解;不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文学理念是一回事,能否在作品中完美实践又是另一回事。细究阎连科作品,我们会发现“神实主义”文学观念一方面是阎连科长期以来文学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其“神实”创作的起点。面对现实,阎连科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前期现实主义文本中,他试图用强烈的“苦难”意识为现实呐喊,但是又因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束缚,使他不能抵达现实主义的彼岸。而后,在“现实主义”突围过程中,阎连科以文体创新为支撑并以此作为突破方向,强硬地将“作家意志”灌注于文本,在收获独特审美效果的同时,也使其小说文本面临着失序乃至失控的危险。对此,阎连科不断调整写作策略,试图重建小说叙事的文本秩序。在某种意义上,“神实主义”正是这种探索和尝试的结果。
其他文献
医疗卫生资源作为维护健康、保障生命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如何科学利用和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己经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176)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801177)为基础,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对江汉平原典型地域农村公共医疗资源空间配置与利用效率水平进行时空研究,作者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实地调研与向政府申请公开数据等手段收集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组成。初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是由“写话”向“议论”的过渡环节,其中内蕴着复杂的写作技巧,这给教学实际带来了诸多考验。在当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与“写”是两条无限趋近的线,有时因写作的个体性与封闭性,致使教学无从下手。教学内容在单元写作主题中徘徊,学生的写作能力未能在千变万化的命题中稳定发挥。以政治家身份闻名的梁启超先生,在作文教学领域也颇有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针对城乡收入差距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除了价格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人力资本和户籍制度等传统学科上的解释之外,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考虑能够发现其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建立主要负责工业品生产的城市劳动者与主要负责农业品生产的农村劳动者的相对实际工资模型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儿童的生活品质也愈加收到重视,受到当下多样的营销模式与文化浪潮潜移默化地影响。在体验经济的潮流下,儿童用品专卖店应当如何通过打造更加舒适的体验环境,设计出满足儿童家庭需求的小型商业空间,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在此,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运用在本研究中,试图推究出儿童用品专卖店空间设计方法,并使之达到满足儿童家体验感受的专卖店。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家基础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农户劳动时间的合理配置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猪散养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散养农户主动或被动退出生猪散养这一行业。农户退出散养后存在大量劳动时间需要进行重新配置。本文研究退出生猪散养对其时间配置的影响,旨在对农户时间配置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也可以为国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也涌现了很多城市问题,比如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缺失等等,城市面貌趋向于雷同,正在逐渐失去认同感。城市绿道规划可以有效整合城市现有资源,对修复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一定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基于资源要素评价的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构建研究。本文选取了岳阳市城
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随着近些年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协调区域间不平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存在,不同尺度视角下区域发展问题也不同,就需要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区域发展时空的变化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这对于判断区域发展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显得尤为重要。跨省域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问题由来已久。在近七十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中国大陆国家领导人就台湾问题直接发表的讲话是海峡两岸以及全世界所有关心台湾问题的人们最为关注的对象。这些讲话是大陆对台政策和制度构想的基础,是中国大陆在进行对台政治传播时最具权威性的元文本。因此,本文选择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元文本中蕴含的关于两岸关系的性质、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原则以及影响两岸实现统一的因素等三
舒国治是台湾近年来以“旅行、饮食”为主题创作的重要作家之一。但如果仅仅以“旅行、饮食”对舒国治的散文进行界定则有所窄化。本文将从本雅明“都市漫游者”的角度切入,探讨舒国治作为都市漫游者的新面向:只有从根本上扬弃“换取”、“买卖”、“消费”的价值体系转向以主体性为中心的自我创造、想象丰富的审美建构,理解大众,但同时也要与大众保持省思的距离,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现代人的生活才有恢复主体性的可能。本文
实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自2003年审计署发布第一份审计结果公告以来,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经过十余年的推广实践,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是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小觑。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产生和发展历程、实施现状和特征分析,结合苏州市审计机关近10年来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