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区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整体经济水平高,具有特殊空间发展价值,在国家层面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中具有优先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背景下,极化区作为一种具有国家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形式,已经成为集聚经济要素和支配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载体,承担着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参与世界竞争的功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极化区已经成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显示出跨行政区发展的超强生命力。如德国的柏林-勃兰登堡地区、鲁尔-莱茵地区,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地区、曼彻斯特地区,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地区、芝加哥-匹兹堡地区、圣地亚哥-旧金山地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地区等,都已经成为欧美各国重点打造的世界级经济极化区,并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论文在在回顾极化区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通过极化区与都市区、城市群、城镇密集区、大都市带等相关概念辨析,分析了极化区的概念内涵、功能类型与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极化区发展的研究分析方法,功能评估与识别的思路与原则,以及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并以长江三角洲和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对两大极化区发展特征、各项功能进行系统研究。
在实证方面,分别从发展历程与阶段、层级性与结构性、辐射力与影响力三方面研究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长三角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极化区内部结构较为完善,区域辐射力与影响力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极化区内部结构尚不完善,武汉市“一城独大”特征显著,副中心发育不明显,区域辐射力与影响力主要限于湖北省及中部地区。
从决策控制功能、经济发展功能、金融中心功能、创新功能、门户功能、人文功能对两大极化区进行系统评估。长三角地区的六大类功能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跨国公司数量、FDI、对外贸易、外资金融机构、集装箱吞吐量、国外航线数量、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在国际层面具有竞争力;武汉城市圈的功能更多表现在区域层面,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功能指标空间格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凸显,各类功能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宁杭苏锡等城市为副中心多核心等级结构,“Z”型轴带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集聚带;武汉城市圈功能空间极化现象显著,武汉集聚了区域的绝大部分功能,缺乏能够承担区域副中心功能的城市。
中心城市功能识别方面,上海各大功能表现出显著的国际化水平,但距世界一流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武汉各大功能区在中国中部地区具有较强优势,但与国际一流城市和中国东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应属于区域性极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