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开始改革开放,逐步进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两岸三地合拍片从曾经的冲突、妥协,如今已发展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中的创作主流,这也应和了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华语电影作为承载群族性的文化内涵、历史性的共同体验的艺术形式,在如今全球电影产业的竞合中,对于国家/国族形象的建构起着一定作用。而两岸三地的合拍片又是华语电影业态及文化生态中对话与交叠的最典型的样态,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包容性的共同体。这种包容性是指在受中华文化辐射的国家/地区范围内包容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制度、甚至是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基于以上观点,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影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将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两岸三地的电影现状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并通过史料梳理出各个时期两岸三地电影之间的产品传播、合作制片和人才交流的发展变化,进而分析出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三十年间,两岸三地合拍片是如何使这一包容性共同体持续推进及演进的。继而从中可以看出两岸三地之间的电影合作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共同影响,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些社会体系下的各股力量逐渐结成联盟,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合拍片的发展,使其在国内电影市场上与好莱坞抗衡。合拍片经历了80年代的合拍初探、90年代合拍的渐成气候、新世纪后合拍的共融时期,与这一以断代划分的产业变化相呼应的文化现象是,包容性共同体在80年代历史和解的姿态下有了出现的契机;90年代包容性共同体在华语电影这个概念下开始初现端倪;到了新世纪,当两岸三地电影进入一个文化整合的新时代,包容性共同体有了进一步的新发展。总之,新自由主义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主导时,华语电影在其中逐步完成港台电影资源整合之后,必然要进入到全球性电影资源的整合。两岸三地合拍片以一种产业竞合的形式烛照至作为文化包容意义层面上的华语电影,而这一产业-文化的基本路径,恰恰是在新世纪后中国国家形象、共同民族和共同历史认同构建的典型样态。因此,实现合拍片的共赢,将创造出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形式,从而使华语电影和中华文化参与到全球文化话语竞争与对话中。这对提升华语电影的文化竞争力以及文化话语权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为华语电影产业的深度整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