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结皮发育对坡面水蚀过程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生物土壤结皮得以广泛发育,其覆盖率可达到70%以上,对减少该区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有关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已有研究,但由于生物结皮类型导致的土壤侵蚀差异仍缺乏系统研究;此外,生物结皮发育过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也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退耕后广泛发育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设置藻结皮、苔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3个处理,采用接种培育生物结皮和模拟降雨的方法,系统研究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坡面产流产沙对生物结皮类型及发育过程的响应特征,量化坡面产流产沙与生物结皮特征及土壤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生物结皮发育过程对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理论基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结皮发育可显著增加盖度、厚度和生物量。经过5个月(176天)的生长发育,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结皮盖度、厚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其生长初期(29天)的1.90~8.86、5.51~8.70和1.98~17.29倍。且随发育时间的增加,三种处理结皮盖度、厚度和生物量均呈指数函数增长(R~2(?)0.81,P<0.01)。藻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结皮生长58天后逐渐演替为藓结皮;藓结皮处理盖度、厚度和生物量在生长前132天均不同程度高于藻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而后三种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结皮生长发育可以显著提高地表粗糙度和土壤粘结力。经过176天的培育,藻结皮、苔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地表粗糙度分别较裸地增加了4.25、4.58和4.62倍,粘结力增加了72.47%、75.59%和75.59%。且随结皮生长天数的增加,三种处理地表粗糙度及土壤粘结力呈指数函数增长(R~2(?)0.66,P<0.01)。结皮生长特征变化是影响土壤性状的主要因素,随结皮盖度、厚度和叶绿素的增加,地表粗糙度和土壤粘结力呈现指数函数增长(R~2(?)0.74,P<0.01)。此外,相同培育时间下,藓结皮对地表粗糙度及土壤粘结力的作用强于藻结皮。(3)生物结皮发育过程可显著影响坡面流流型流态,增加径流阻力系数和水流剪切力。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坡面径流均为层流;结皮生长前58天径流均为急流,之后均为缓流。随着生长天数的增加,藻结皮、藓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坡面径流流速均呈现指数函数降低(R~2(?)0.82,P<0.01),阻力系数和水流剪切力均呈指数函数增加(R~2(?)0.85,P<0.01)。且随结皮盖度、厚度及生物量的增加,径流流速呈指数函数减小(R~2(?)0.73,P<0.01),阻力系数呈指数函数增加(R~2(?)0.73,P<0.01)。(4)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可有效缩短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促进坡面产流。经过176天的培育,藻结皮、藓结皮及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初始产流时间较裸地分别减少了60.90%、65.79%和69.92%,径流量分别增加了16.19%、21.92%和12.98%。随结皮生长天数的增加,藻结皮、藓结皮及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初始产流时间均呈降低趋势,其中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呈指数函数降低(R~2=0.71,P<0.01);径流量除生长92天相对较高外,其他生长阶段均无显著差异。(5)生物结皮发育过程可降低土壤细沟间可蚀性指数,减少坡面产沙。经过176天的培育,藻结皮、藓结皮及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细沟间可蚀性指数较裸地分别减少了96.65%、97.32%和98.24%,泥沙量分别减少了96.34%、97.03%和98.14%。随结皮生长天数的增加,藻结皮及苔藓结皮处理细沟间可蚀性指数指数呈指数函数减小(R~2(?)0.78,P<0.05);三种生物结皮处理产沙量呈减少趋势,藓结皮处理产沙量在生长前132天均不同程度低于藻结皮和自然演替生物结皮处理,而后三种处理产沙量无显著差异。(6)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变化及其对土壤性状及坡面水动力学特性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坡面产沙过程。随着结皮盖度和叶绿素的增加,产沙量呈现指数函数减少(R~2(?)0.71,P<0.05)。随着地表粗糙度及土壤粘结力的增加,产沙量也呈指数函数减少(R~2(?)0.73,P<0.05)。随着径流流速的减小,产沙量呈指数函数下降(R~2=0.71,P<0.05)。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土壤粘结力、结皮盖度和坡面径流量可以较好的模拟产沙量(R~2=0.69,NSE=0.56)。
其他文献
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弃土,工程堆积体具有物质、结构组成复杂、抗蚀性、抗冲性差等特点,如果不加以防护,极易在降雨等条件下发生严重的侵蚀及失稳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黄土高原常见的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模拟工程堆积体自然堆积的过程,模拟不同砾石含量的工程堆积体。通过不同雨强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工程堆积体的径流侵蚀特征
学位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降水模式的改变,进而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深远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是土壤不同深度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反馈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降水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时空动态的影响机制,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未来降水模式下的土壤温室气体收支。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人工草地(早熟禾群落
学位
不平衡输沙是坡面降雨径流侵蚀输沙的基本属性,自然界的坡面径流平衡输沙是相对的,不平衡输沙是绝对的,研究坡面侵蚀输移的不平衡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但是,不平衡输沙在坡面降雨径流侵蚀输移过程中还涉及得较少,本研究针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不平衡输沙过程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运用土壤侵蚀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泥沙工程学等相关理论,以陕西延安黄绵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分别在5个坡度
学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域水沙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60s—2010s实测水文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经验公式法、基于Budyko假设和分形理论的弹性系数法、Copula函数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上(典型丘陵沟壑区)、中(土石山林区和高塬沟壑区)、下游(渭北旱塬农区)3种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复对水沙数量、水沙关系、影响因素贡献等的影响及
学位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地理环境特殊,海拔差异明显,气候条件独特以及地形地貌丰富,自然侵蚀严重,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土壤侵蚀不断加剧。该区域土壤发育速度较为缓慢,且其中砾石含量较大,土壤资源极为珍贵,因此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对该地区土地资源的管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以采集的西藏拉萨河流域典型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
学位
黄土高原地区在实施了退耕还林(草)、淤地坝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后,坡面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出现了新的水文循环模式。为此,本文在陕西省安塞区坊塌小流域内选择不同植被类型的退耕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坡面植被和土壤的调查与采样,以及径流小区降雨、土壤水分、产流产沙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了不同退耕坡面在植被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和土壤恢复特征,探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退耕植被恢复坡面的土壤水分特征及产流产沙规律,
学位
稀土元素示踪法是重要的元素示踪法之一,在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人工拌施到土壤中的REE可能存在与土壤颗粒未紧密结合,从而影响REE示踪土壤侵蚀和泥沙来源结果准确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REE示踪、复合指纹识别等相结合的方法,以泥沙干重称量获得的侵蚀速率和泥沙来源为验证依据,分析了不同颗粒粒径的土壤和泥沙中REE含量的分布特征,依据不同颗粒粒径中REE含量定量判别了
学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及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其也是新时代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迫切要求。因此,结合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对目前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期刊
近十几年来,北洛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显著改变,造成一系列北洛河流域治理新问题。探究北洛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对北洛河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收集并整理流域内干支流的历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等,通过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距平累积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北洛河流域径流、输沙的时空分布规律,探
学位
随着关中平原地区猕猴桃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化肥等的大量投入,当地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土壤对水分的调控能力下降,出现了土壤干燥化;肥料利用率低下,造成了硝态氮深层累积;土质黏重,影响根系发育等。为此本研究在对陕西省周至县(重壤-轻黏土)、杨凌区(中壤土)选取两个猕猴桃果园(以下简称周至园、杨凌园)果园土壤生态环境以及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果园土壤环境问题,提出“聚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