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基于人本管理视角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jiare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乞讨人员的产生由来已久,既有历史遗留的因素,也有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的动机,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弱势群体中的特殊一类,流浪乞讨人员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在进行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就会使社会救助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使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不降反升,危害社会稳定,加大社会贫富差距。从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对社会救助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对于特定人群,如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观念缺乏创新,以致于多年来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工作中表面上成绩斐然,但事实上仍然出现诸如: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救助工作有抵触情绪、受助后仍然继续流浪等与初衷相违背的问题。在具体的社会救助方式上也有欠完善和发展,现在社会救助的主要做法还是转移至救助管理站进行统一管理,此种做法不仅容易给受助者造成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感觉,而且只能解一时之难,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在社会救助过程中“以人为本”观念缺失,忽略了流浪乞讨人员对情感和生活方向的需求。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如何能够结合流浪乞讨人员自身的需求和特点,采用更为有效地社会救助方式,来提高社会救助的有效性,争取将流浪乞讨人员转化成为社会劳动者,从而真正从根本上降低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因此,本文也通过创新的思维,将人本管理理论工具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包括施助者、受助者、社会大众等人群。同时,以小见大,以广西南宁市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方面的实施情况为例,分析流浪乞讨人员的人员构成和行为心理,发现社会救助中的问题,并且根据广西南宁的实际情况,研究相应的对策。其中救助模式的改良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以发展的眼光,从组建家庭生活、重塑健康心理与价值观、技能培训三个角度提出意见,促进其救助模式以及救助管理办法与时俱进,探讨和研究能使流浪乞讨人员得以从根本上安身立命、摆脱流浪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属于较为基础且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识字才能展开后续的阅读及写作等方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土地需求量急剧上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并且长期以来,耕地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土壤养分逐渐耗竭,物理性
期刊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政府治理上提倡政府服务职能,从而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所倡导的理念也对中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中国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自主高效的历史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和史料的运用,真正体现平等尊重,鼓励学生冒尖,但讲公德;鼓励学生,不断上进,形成
三维地震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煤矿安全开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复杂地区埋藏浅的地方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南岔煤矿典型的黄土、基岩切割型中山-丘陵地形地貎,煤层埋深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市政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快速发展,企业领导者和施工单位要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