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平台的Web开发框架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y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Internet技术和Web应用技术不断发展,Web开发框架应运而生,Web开发框架提供的不是一组功能性组件,恰好相反,它提供了一种工作方式和一个体系结构。Web开发框架的使用人员可以在一个通用功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按照框架的规范开始具体应用系统组件的开发,框架会负责管理这些组件之间的协作。这种做法会降低应用系统开发的自由性,但是却可以获得结构更加良好,质量更加可靠的应用系统,最重要的是,由于框架与具体应用逻辑无关,因此框架可以完全复用。 J2EE平台下,Web开发框架的发展非常迅速,应用广泛的框架有Struts、Cocoon、Tapestry等等。而在.NET平台下,框架却寥寥无几。本文对.NET平台下的开发框架展开论述。首先,本文从.NET平台ASENET工作流程出发,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其次,本文分析了ASRNET机SIT的HTTP管道,说明了在.NET平台下开发框架的可能性;最后,本文在借鉴J2EE平台开发框架的优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基于.NET平台的Web开发框架Patrick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设计的Web开发框架有以下特点: ●基于MVC模式:模型、视图、控制器分工明确,结构清晰。 ●有一个集中式的前端控制机制:该机制负责分派HTTP请求,调用相应的控制层逻辑并最终决定输出视图。该机制中,避开了ASRNET中以页面为单位的控制器与视图的一一对应机制,分别实现了视图层和控制层的统一管理。 ●控制层负责调用模型层处理逻辑,视图层不与模型层有直接交互,模型与视图的耦合度降低,MVC的结构更加清晰。 ●控制层和模型层可复用性高:视图层输出的内容来自控制层,但是输出机制与控制层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可以很容易在复用控制层和模型层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视图。 ●可扩充的视图模板转换机制:视图层采用多级模板转换机制,一方面这种机制非常灵活,可以在多级转换过程中进行严格分工;另一方面,可以支持多样化的视图,因为转换模板的文件格式以及转换方法都没有严格规定,可以进行扩充(目前本文开发的框架已经实现了aspx模板转换和XSLT模板转换)。 ●框架使用方便:配置文件基于XML格式,配置简单且灵活,Web应用开发人员可以很容易地配置使用框架。 在完成框架开发的基础上,使用Patrick框架构建了一个Web应用系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框架的系统测试。应用系统的构架和设计部分表明了框架的易用性和结构良好性,应用系统运行稳定则表明了框架的可靠性。 最后,本文对Patrick框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和内容。
其他文献
在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中,流媒体同步课件以其丰富的信息、生动的演示而备受青睐。国内外一些公司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流媒体课件同步合成与发布产品,这些产品已被大量使用并能较好
  本文对SIMPLE/XMPP的IM系统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本文设计的系统服务器主要是由:SIMPLE服务器,XMPP服务器和MYSQL数据库组成。SIMPLE是SIP的扩展,主要实现SIP协议
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 ●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即共享虚拟环境系统(SharedVirtualEnvironmentSystem,简称SVEMS)的新型体系结构,以尽可能使得系统的
电子邮件(Email)是人们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本文对集群邮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现有集群邮件系统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式集群邮件服务系统:D
  本文基于多Agent对语义Web知识推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语义Web推理和多Agent协同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MAS的语义Web知识推理框架Mabswif;研究了Mabswif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充分发挥网上学习的优势,设计开发适合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开放教
提高软件质量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重要课题,而软件测试则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工程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软件建模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也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研究
作为宇宙间所有事物具有的一种属性,时间一直贯穿着事物的发展过程。人们不仅仅关注数据和信息本身,同时也考虑事务处理的时序、有效性等时态问题。本文目的在于应用面向对象的
随着企业对复杂商业流程的协调和自动化需求的增加,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的工作流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对系统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容错性、可备份恢复等
建模是软件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构造系统,还可以提供简化和复用的机会。随着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的日趋增大,各部件之间的交互活动已成为系统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