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交往与空间:移动互联时代的跑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移动设备、跑步运动类APP、QQ和微信等软硬件的使用,推动了跑步这项古老运动的流行。移动媒介的使用,使跑步的数据和行为变得“可见”,改变了跑者对自我身体的认知。这种“可见”也使孤独的跑步运动“可交流”,产生了跑团的社群交往。而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可交流”的跑步群体可以共同“在场”,并且与环境、空间发生联系,甚至可以“再造空间”。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从跑者的身体认知、跑团的社群交往以及跑步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探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对跑步运动的影响。本文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围绕移动互联时代跑步的“可见”和跑者的身体认知展开。智能移动设备和跑步运动类APP通过跑步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可视化的图像形式延伸了身体的自我感知能力,增强了“主体性安全感”和自我身体的积极认同,“健身塑形”、“减肥”让跑步成为人们削弱身体意象不满的缘由。而跑者通过社交平台的晒图、排行进行形象塑造,以行为的可见性获得他者的激励和群体的认同。但对技术的依赖和炫耀性的分享,也使跑步运动产生异化。本文第三章从跑步的“可交流”和跑者的社群交往角度,研究跑团的社交图谱。跑步运动类APP、QQ和微信平台衍生了跑团,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松散化的管理,社群偏向于扁平化的结构。跑步运动类APP上的跑团群交流很少,群体社交属性较弱。QQ群是跑团的主要线上社交阵地,但弱关系性使跑者在不同跑团之间流动,逐渐分化出小跑团组建微信群。微信群比QQ群话题多元,成员的信任度、活跃度和亲密度高。跑团的线下约跑使跑者线上的虚拟角色前台化,延伸了交往的深度。本文第四章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重构跑者们的共享空间。跑者在公共空间观察、审视城市的环境地貌和人文景观,而跑步运动类APP和手机对运动轨迹和运动场景的记录把城市空间变得可测量、艺术化,成为被解读的“文本”。被媒介所记忆的跑者亲身经验和想象构成的空间意象和事件在异时空唤起了他者的记忆和共鸣。而依托于马拉松、彩色跑等主题赛事,城市“再现”了独特的空间景观。线上马拉松、话题和赛事信息的共享,以及社交平台“由一到多”的族群式扩散,使异地跑者可共同“在场”,扩大了仪式性的空间。
其他文献
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救助这些流民,宋朝采取了对流民进行救济和安置、让流民返还故乡、照顾流民中的老弱病者、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
当前,互联网假货泛滥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若不及时加以管制,势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害品牌厂商利益,甚至将动摇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在界定
对《生死场》的传统批评忽视了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而把视点聚焦在了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上,而刘禾以女权主义姿态进行了再解读,这种现代主义批评方式给了我们阐释传统文本的新思
如果从音乐欣赏者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可以看到它们是密不可分,互相交融的。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所以音乐主要擅长表现内心世界,善于抒情。本文以音乐
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衍生出了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存儲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為傳統的漢語言文字學帶來了新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的創新。漢代簡牘作為我國漢代歷史的珍貴實
<正>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研制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Comprehensive Language Knowledge Base,简称:CLKB)继近几年连续获得政府部门和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奖励之后,更上一层楼
<正>新编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关于"黍"的注释引入了另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这种
期刊
<正>中国的电视新闻在早期多为动态新闻,虽然反应迅速但是简约、肤浅,其理性高度匮乏。后来,对新闻价值的强调,使电视作为事实反映工具的特征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电视深度
唐代中期,中国诗歌创作开始了大规模的审美转型,诗人中以韩愈、孟郊等为代表,时间上则以元和之际为转变契机,于晚唐五代完成审美风格的转变。唐诗怪奇之风作为时代审美风格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