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太平洋飓风Kenna快速发展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e284818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东北太平洋飓风Kenna的快速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Kenna是东北太平洋2002年最强、最具破坏性的飓风,于2002年10月19日生成,2002年10月22日发展为热带低压,10月23日加深为热带风暴(TS)。在此后的42小时中Kenna经历了快速发展过程:中心气压下降了86hPa,中心最大风力增加了100kts。Kenna于2002年10月26日在墨西哥沿岸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为120knts,带来了强的风暴潮,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美国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简写NHC)的最佳观测路径,Kenna的快速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Kenna向偏西方向移动,每6小时中心气压下降小于或等于10hPa,从热带风暴快速发展为飓风;第二阶段,Kenna向偏北方向移动,每6小时中心气压下降大于或等于15hhPa。   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包括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影响Kenna快速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高达30℃的海面温度为Kenna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下垫面条件;(2)高空环流的调整,为Kenna快速发展的开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hPa反气旋中心调整到Kenna地面气旋中心东侧,形成了赤道一侧强大的辐散区,再次发展的部分ITCZ同Kenna地面环流组成了巨大的低压系统,Kenna位于整个低压系统的东侧。西侧低压区的存在有利于Kenna高空辐散层的维持,同时为Kenna输送位势涡度及水汽;(3)中高层西风槽东移进一步加强了位于Kenna极区方向的流出层,有利于Kenna第二阶段的快速发展;(4)在Kenna快速发展初期存在中层涡旋。   为进一步研究Kenna快速发展的机制,本文利用WRF模式对Kenna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   在初始场没加入人造涡旋的情况下,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Kenna的快速发展过程,从23日00点到25日00点,中心气压下降了86hPa,达到917hP。   而NHC的最佳观测路经在相应阶段下降了89hPa,达到913hPa。模式模拟的近地面最大风速在模拟前期同观测非常接近,但当Kenna发展为4-5飓风时,模拟的近地面最大风速要比NHC的最佳观测弱得多。较粗的分辨率可能是原因之一。   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Kenna的快速发展的初期,地面涡旋的相互作用有利于Kenna的快速发展。由于垂直切变的存在使得切变的左侧不断有对流产生,强烈的对流发展为新的地面中尺度涡旋,而此中尺度涡旋的加强发展取代了原有涡旋,并最终发展为飓风Kenna。   地面涡旋同中层涡旋的相互作用加速了Kenna由热带风暴向飓风的转变。由于垂直切变的存在,Kenna西侧不断产生的上升对流使得中层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有利于中层涡旋的向下发展,使得地面位势涡度迅速增加并向上发展。同时中层涡旋可以快速加强Kenna地面涡旋环流在中低层的强度,促进Kenna由热带风暴向飓风的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城市化气候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地区均一化地面气温数据集等资料、利用区域气候模式WRF-UCM,从观测分析和高分辨率模拟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近三
该文用国家气候中心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NCC/RegCM)在东亚区域进行了五年的积分,并对模拟的东亚地区平均环流及中国降水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模式中初始时刻土壤湿度异常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路线的根本原则。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十分不容易。这既需要有正确认识形势和正确提出党的任务的远见卓识;也需要有坚持不惟上、不惟书、只惟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
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臭氧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臭氧前体物浓度高值区与臭氧高值区基本吻合,但存在季节和地域差异。因此,阐述我国臭氧浓度的变化趋势,厘清臭氧与其前体物的关系及其气
本文总结了辽宁省本溪县开展保护性耕作采取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分析了实施保护性耕作产生的效益,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pract
本文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温带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进行评估,分析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
本文采用1956—2000年辽宁省22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通过二项式系数、EOF分解、旋转EOF分解及小波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和天气学方法,研究了辽宁历年及各季降水、气
本文利用NCEP/NCAR和ECMWF两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指数以及Hadley中心的GISST海表面温度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揭示我国上空可降水量的气候变化规律,并
本文首先利用江苏省60个地面观测站的55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江苏的全省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气温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经改进的MM5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