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区花岗岩风化层滑坡的形成条件及防治对策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drif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与开发程度也越来越强烈,各种工程建设以及人类日常生活活动等都对自然地形地貌造进行了改造。尤其在山区,山体斜坡的稳定性更易受到上述情况的影响而遭到破坏,继而产生滑坡等一系列边坡问题。滑坡作为近年来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其中花岗岩风化层滑坡问题也尤为值得关注。以澜沧江为界,其西部的云南广大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体,且风化作用强烈,故本文以滇西地区花岗岩风化层滑坡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实地勘察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区花岗岩风化层滑坡按滑面位置情况、滑坡力学性质、滑坡规模、滑坡体坡度、节理裂隙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然后统计并分析各个风化层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指标的特点,以利用不同角度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区花岗岩风化层滑坡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之后对各类典型滑坡案例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滑坡按滑面发育位置可分为滑面发育在残坡积~全风化分界面、全~强风化分界面、强~中风化分界面以及穿层滑坡四种类型,上述滑坡的发育与坡脚受扰动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坡脚扰动至残坡积层而发生滑坡的概率为70%,扰动至全风化层或强风化层而发生滑坡的概率为分别为73.3%、88.9%,说明坡脚受扰动至强风化层时,发生滑坡的概率最大,并且在扰动至强风化层时,一旦发生滑坡,滑面发育在强~中风化分界面处的概率最大,且降雨均是上述绝大多数滑坡的触发因素。通过分析可知,残坡积和全、强风化层花岗岩的风化程度高,结构松散,导致雨季大量雨水下渗至强风化与中风化分界面处时,由于中风化花岗岩风化程度相对低,渗透性差,因此分界面处形成相对隔水层,水流不能快速自由下渗,则大量水体汇集于该界面处,导致该界面更易于形成滑面。研究区内多为小型、牵引式滑坡,且滑坡整体坡度在30~50°范围内居多,区内滑坡及其外围的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对滑坡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花岗岩各风化层由地表至深处随着风化程度的逐渐减弱,抗剪强度指标逐渐提高,含水率、孔隙比和压缩系数则逐渐降低,各风化层含水率与抗剪强度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好,回归系数均在0.75以上,而孔隙比与抗剪强度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差,回归系数均低于0.6,说明含水率对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较大,而孔隙比影响较小。研究区内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因此山体斜坡地貌众多,花岗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所以风化层规模较大,其结构松散,稳定性差。花岗岩风化岩土体中粘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高岭石,遇水易软化,降低岩土体抗剪强度,上述是研究区滑坡发育的内因。滑坡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则为区内雨季降水丰富,地下水活动性较强,且人为扰动坡体、破坏其原有应力平衡的现象常见,因此容易诱发滑坡。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研究区内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持续暴雨或者突发地震的状况下,坡体的稳定性将迅速降低,继而发生滑坡灾害,因此需要及时加强防治,并根据滑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
其他文献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雕塑的发端从民间的泥塑艺人开始,经过长期的发展,结合西方艺术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艺术形式,不仅仅从形式上丰富了紫砂的范畴,从内
基于快速流态化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基础研究,设计并建造了Φ60、Φ250毫米两台新型快速流化床燃烧装置,进行了大同煤等不同热值煤的清洁燃烧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燃烧装置有较好
保险是在一定社会经济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自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的变革而同步进行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必
紫砂器具由日用的实用工具发展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坚守传统工艺的传承,并将多变的造型、丰富的情感以独特的紫砂制作技艺手法完美地融汇在一起,
期刊
一、股份制是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造的必要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业将走向市场,外资银行将陆续进入我国,金融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市场。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
许多的制陶者往往也是农业劳动者,他们一般采用"半耕半陶"、"晴耕雨陶"的方式进行制作,于是自然而然地把民间生活之中的许多传统故事和吉祥寓意融入紫砂艺术之中,形成了我们
正是在紫砂泥料良好特征的基础之上,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演绎出多姿多彩、变幻万千的紫砂造型艺术。众所周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智慧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借助这些技术的融合,移动图书馆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