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到“物”,发掘生命与美——谈沈从文在文学与文物研究中的生命书写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一个执着于追求个人生命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能在波云诡谲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不改初心,对生命虔诚的记录者与深刻的时代反思者。对生命的信仰以及对爱与美的追求贯穿了沈从文的一生,在他的文学创作与文物研究中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其前半生的文学创作中,沈从文怀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以一种边缘化的生存视角摆脱了现代理性文明的束缚,怀着最真切的人性欲望,以一种最为本真的状态书写着爱与美的生命体验,试图实现对人性的超越与重造;在其后半生的文物研究中,他依旧不忘初心,将文物看成是跨越千年的生命形态的融注,以一种有情的文物观竭力发掘极具美感的形态与深情的情感凝聚,力图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以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唤醒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自八十年代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多以其前、后期所从事的不同领域为界限,采取了一种自然截断的状态分开研究其文学作品与文物研究的学术价值。而将其前后期的文学作品与文物研究同置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始终是沈从文以生命为核心、发掘生命之爱与人性之美的生命哲学观念,这两种看似截断的事业实际上只是沈从文“努力向人类贴近”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  本论文将沈从文前期的文学创作与后期的文物研究并置,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切入,以发掘生命中的爱与美为核心,采用历时性、动态的方式探究沈从文在各个阶段因人生际遇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生命思索,以及这种生命思考在其创作与研究中的反映,将沈从文生命理想中的“常”与“变”相结合,从其思想的内部结构入手分析其生命书写的价值与意义。本论文除绪论部分介绍沈从文前期的文学创作与后期的文物研究现状以外,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部分对沈从文的生命书写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沈从文前期的文学创作,以沈从文在不同时期的生命思考为主线分析其各个时期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包括其生命意识萌发的背景、城市艰难的生存处境所形成的边缘化的书写视角、湘西题材中对生命的肯定与赞扬以及三十年代后期的理性思辨与生命重造。第二部分论述沈从文后期的文物研究,首先分析沈从文由“文”转向“物”的主、客观原因,其次分别从工艺美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两个领域分析沈从文文物研究著作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与爱美深情的人道主义情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沈从文生命书写的意义,主要是从自我生命书写的意义、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对文学史的意义分析沈从文生命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从生命书写的角度探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文物研究,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个固执、执着的“乡下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与自觉的社会历史担当。
其他文献
位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线上的霓虹色城市加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城古堡要塞和荷兰人留下的彩色小房子都奇迹般地保存完好,吹着印度洋的海风悠然自得。花上半天功夫和旅行
【摘要】由于绘画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绘画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这本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方法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绘画水平问题、教学任务太重问题、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问题等因素,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示范、不敢示范的现象确实存在,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关键词】高校;水彩画;教师示范  一、当下美术学科
网络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激发了用户对更完善保护的需求,特别是在中国,用户分布广泛,互联网应用类型也多种多样,诺顿360全能特警多平台版能很好地满足中国用户多方面的安全需求。“
学位
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对臭氧氧化烟气脱硫脱硝的副产物亚硝酸盐进行转化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亚硝酸盐的氧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仅含 NO2-的溶液中加入等量次氯酸钠(NaClO
询问每一个画廊从业者,他们都承认这是一个投资回报非常漫长的行业,甚至有可能前途未卜,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止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尤其最近的半年多来,北京地区连续涌现出
在双支路自整角机角度控制系统中 ,当接通电源后 ,其发送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角度误差是不确定的。通常系统能调整到协调位置 ,而当误差角为 1 80°时 ,会出现假同步。本文提出
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首发式2016年4月16日至17日在西北政法
第102届纽约国际汽车展于3月29日~4月7日在纽约曼哈顿Javits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43家汽车制造商在7.5万平方米场地上展出了1000多款新车。纽约国际汽车展是北美地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性心理结构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任何个体,心理意识必然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