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以阿坝、丹巴、曼冈为例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enjia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地区地处华夏族群的边缘,这里的崇山峻岭、激流险滩和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构建的一个个相对较小的封闭和安全的生存空间。在这个场所中不同族群的聚落居民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同一族群的成员之间亦有自身独特性。其聚居的村寨和宅院也各具特色   聚落和住居空间是居民生活的载体,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对象。空间结构是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内在组织方式和秩序,通过对空间结构的解析可以清晰的认识空间形态,理解形态产生的原因。本文首先对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整理空间形态的五组基本概念,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对空间形态的认知。   众多族群生活在西南特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他们的社会形态迥异、生活方式多样,即使被划作同一民族的族群也存在差别。这些多样化的社会形态一直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以前。本文简述了对聚落和建筑形态影响较大的西南地区主要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婚姻制度。   传统聚落是嵌入自然环境的复合人工系统,聚落和住居空间承载着聚落成员的生活,聚落和建筑的空间形态是聚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和它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家庭组织、生产方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较于抽象的空间,聚落空间构成要素构成、组织方式多样,尺度差异极大,影响因素各异,在研究中借鉴地理学空间行为模型,将聚落空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从聚落空间具体构成成分中抽象出空间要素,由这些要素搭建出模型架构。针对要素的特点设置若干参量予以描述,结合聚落具体情况分析参量的影响因素。论文选择四川阿坝县、丹巴县和云南勐混镇曼岗寨为案例,运用聚落模型分析它们的空间形态,提取空间结构,探究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家庭结构和自然环境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乡土社会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使得一定区域内的住居的建筑形式、空间组织、功能、结构形式接近,形成基本样式。论文以四川阿坝县、丹巴县和云南勐混镇曼岗寨三个地区住居为例,分析一个区域内的住居在空间结构,研究其原型、基型和变体、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的关系,探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该文在借鉴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和生态技术的基础上,从建筑与自然的依赖反馈关系中,得出生态型居住建筑所具有的低消耗性、循环再生性和与环境的相适性.同时,根据设计及评价
该文在研究了商品住宅区环境景观建设的内容、受影响的因素、现状以及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在分析了高质量住区的评价标准与基本特征之后,提出了对商品住宅区环境景观建设
该课题《形态、材质的共生互动》建立在形态学的研究范畴之上,对于形态和材质的共生和互动关系进行论述.重点是形态和材质如何相互产生影响、控制以及建筑形态建立中形态设计
该文以激光省平湖市为例,通过对当前城市化浪潮中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关系阐述,试图分析现阶段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竞争力间不协调和不适应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就
以产业革命为起点的科技进步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这个世纪也正是地球生态平衡遭受最严重破坏的时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人类居住环
该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并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该文还分析了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该文从人的审美心理,极少主义的产生、发展和高潮,极少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体系,极少主义建筑的创作原则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对极少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目前国内
研究人员通常研究村庄的方法是由物态到物态,以最终简化的形态作为研究村庄的归类结果.该文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村庄的成因.对于村民来说,每一块土地都
该论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当代西方建筑的美学思潮、审美思维和美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当代
该文是自1976年大地震到现在唐山建筑发展历程的全面研究和总结,针对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及展望未来唐山建筑发展.全文共分五个章节.在绪论中,主要提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