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佛教建筑文献发掘与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汉唐时期佛教建筑的状况作了整理和分析,共分五章: 第一章写佛教建筑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了汉唐时期各个朝代的佛教发展状况以 及相应的佛教建筑存在情况,使人们对佛教建筑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体了解。 第二章通过具体资料数据以及总结说明了汉唐各朝代佛教建筑的地理分布、数量增减 及佛寺规模的发展变化情况,并对产生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证,为早 期佛教建筑的发展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第三章写建筑的自然环境、寺院内部环境以及建筑配置情况。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与禅 宗兴起关系最密,通过禅宗寺院进行说明;净土宗对寺院内部环境要求最高,以净土宗为 代表对寺院景象进行描述;在建筑配置上,律宗的规划最为全面,就以律宗为代表进行说 明。这三部分把佛寺从大到小的环境特征基本上全部包括进来了。 第四章根据文献对佛教建筑的不同类型如石窟、塔、殿堂以及钟楼、戒坛、经幢、放 生池等分别做了介绍,并揭示了它们的源流、含义、基本用途及特征。 第五章描述与佛教建筑相关的设施和装饰,如佛像、藻井、彩画、幡、幢、宝盖、供 具等,介绍它们的作用及形式特点。 从社会历史背景到发展状况到建筑环境到建筑个体再到建筑装饰,论文沿着从总体到 局部,从宽泛到细节的思路揭示了汉唐佛教建筑明晰的发展历程。
其他文献
该文以凯文.林奇的当代城市设计中"可识别性"理论为主导基础,并结合城市形象 识别理论和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从城市视觉形象入手探讨关于深圳城市形态的地域特色问题.
该文以中国人口在20万以下的设市城市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石,分析小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特殊机制 ,进而对小城市空间结构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求利弃弊
三峡工程将带来库区长江两岸几十个传统小镇的淹没和移民迁建,伴随着百万移民,必将对沿江传统小镇的固有风貌产生巨大影响.该文通过过对长江三峡库区沿江传统小镇的社会文化
信息技术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冲击和拓展了城市规划行业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与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和密切的结合成为规划发展的一趋势.规划支持信息
该文力图说明城市建筑具有社会信息的载体的功能,并寻求如何使城市建筑更好地传播社会信息,如何使传播信息的方式与城市建筑的形式更好地结合,形成更好的城市建筑景观的方法.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的空间结构体系-张拉膜结构体系逐渐发展成熟.国外大空间张拉膜结构建筑已有飞速的发展,建成了一批成功的作品.国内建筑师对此类建筑接触的时间不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区在历史发展形成了一类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网络的优秀作品,它们是中国乡土主义建筑.论文除导论外共分五个部分.导论中,主要论
学位
该文通过第一章对建筑领域内地域性产生与发展及其相关设计思潮的论述,以及第二章从其它学科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地域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对地域性进行再释义与再定位,并得出这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