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纳米管力电响应的复合材料结构健康在线监测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Z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可设计性强等优点,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性能差异,以及基体与增强相间存在界面,使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和优异的结构及功能特性,但也易受到微小损伤影响其性能。因此,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经常会在负载应力、应变环境作用下出现基体破坏、纤维脱粘或断裂、层间开裂等内部损伤,这些内部损伤会不断扩展并最终导致复合材料发生灾难性破坏。因此,发展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的检测技术,对保证复合材料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近年来,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作为一类对复合材料变形和损伤进行精准监测的技术,因其能够为复合材料结构失效提供预警,并为保证复合材料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实时检测手段,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开发可对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状态进行在线探测的监测技术,已成为目前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迄今为止,已有的复合材料结构的健康检测方法,如光纤传感器、添加导电材料等,仍存在难以在线定位损伤位置、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和增加成型工艺难度等问题。本工作针对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状态的在线探测和定位难题,通过发展可控网络结构的轻质、高强碳纳米管薄膜,利用其力电响应特性,实现了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状态的灵敏在线监测,探索了碳纳米管薄膜结构对其力电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复合材料在贯穿孔和层间开裂损伤模式下的损伤定量和定位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从对静态损伤监测扩展到对树脂流动的动态过程监测,实现了对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工艺中树脂的浸润、流动以及固化的在线监测。进一步地,在实现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塑性复合材料损伤和修复状态的在线监测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初始、损伤和修复状态下的结构与电学参数的关系,并基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提出了损伤及修复监测的等效判据法,为复合材料在线损伤及修复状态监测提供了可靠的评价依据。具体研究内容简介如下:研究了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工艺以及碳纳米管的分散状态和添加剂对其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碳纳米管薄膜结构及其力/电性能的关系。调控添加剂种类,利用添加剂与碳纳米管之间分子间可重建的相互作用力,制备出同时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电导率的碳纳米管薄膜,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添加剂分子对碳纳米管薄膜强韧化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碳纳米管薄膜结构与其力电响应灵敏度的关系,为碳纳米管薄膜在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共固化法将碳纳米管薄膜与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实现了碳纳米管薄膜传感单元与复合材料的无损伤复合。对电极数目以及排布方式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了电极排布对损伤监测精度的影响规律,实现了裂纹、贯穿孔和层间开裂损伤模式下的复合材料损伤的高精度在线监测。基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以碳纳米管薄膜为传感单元,发展了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的在线监测技术。将上述基于碳纳米管薄膜的静态损伤监测技术拓展到对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的动态监测,研究了树脂浸润、流动及固化对碳管薄膜网络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实现了对真空辅助树脂传递制备工艺中树脂流动的动态监测,进而实现了对树脂流动位置及其形状的准确监测。对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可以为改进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在复合材料成型后,电极可保留用于损伤监测,为复合材料提供了从生产制造到承载服役过程的全寿命结构健康监测方法。基于对碳纳米管薄膜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揭示了碳纳米管薄膜电阻随其结构的变化规律,以热塑性聚氨酯为基体、以碳纳米管为填料,制备了热塑性复合材料。通过电阻法和电阻层析成像法研究了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薄膜原始、损伤和修复三种状态的电学性质,分析了损伤修复前后薄膜结构与电阻变化的关系,实现了复合材料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在线监测,并对其程度和位置进行了定位表征。建立了复合薄膜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关系,并提出了评价复合材料损伤修复效果的等效判据,验证了该方法在复合材料损伤探测和定位成像中的应用,实现了复合材料在线修复效率的判定,为复合材料在线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其他文献
二维有机晶体长程有序、无缺陷的晶体结构可以保证电荷的高效注入和传输,其对外界刺激响应十分灵敏,可以应用于高性能的电子器件与逻辑电路,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作为一种典型的n型有机半导体,全氟酞菁铜(F16CuPc)呈现出优异的空气稳定性,并且可以有效地吸收可见光,在有机电子与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然而,F16CuPc薄膜、纳米线与微纳米带较差的结晶性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巨大的技术创新和惊人的业务量增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智能终端连接量以及高速率通信的需求,超密集组网技术应运而生。超密集组网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低功率基站的密集部署,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传输能力。这一能力可以用区域频谱效率进行描述。虽然区域频谱效率这一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原有的分析模型均基于理想假设且不适用于超密集组网的应用场景。同时,小基站的密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边界形状等热参数在航空航天热防护、发动机散热、核电站安全等领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准确测量对安全运行及热防护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限于恶劣工作条件或空间等,往往无法通过测量直接获得。导热反问题方法为测量此类参数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热参数测量受热损耗影响较大,因此热损耗条件下提高热参数的测量精度的测量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换热或传热设备中温度更容易测量
随着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发展,捕获非合作目标后的位姿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服务航天器的结构布局和参数发生剧烈突变,使形成的组合体航天器动力学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和强不确定性,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结构在组合体航天器中处于配置未知状态,这些都给捕获后组合体航天器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由于非合作目标的质量特性未知,服务航天器在轨捕获后引起自身质量特性突变,使组合体航天器的质
高档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先进制造和现代化制造的基石,是实现高精尖技术及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作为高档数控机床最为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其位置控制误差直接影响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深入研究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位置控制误差补偿技术,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提高高端制造装备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全闭环伺服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技
近年来,我国体育竞技表演产业发展迅速,万人座席规模以上的大型体育馆建设数量逐年增多。在商业化运营模式引入背景下,大型体育馆运营职能及目标逐渐转变。空间整体作为运营核心资源对商业利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一方面融合多样娱乐演艺活动以提高空间利用频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服务性、体验性及应变性等增强空间吸引力,以实现空间运营收益目标。空间在与商业化运营模式适应过程中,功能配置、结构组织等不断演进,大型体育演艺
碳烟颗粒的生成、演化特性在低碳经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体健康、无线通信、红外遥感、目标识别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背景。碳烟颗粒的形貌特征参数是研究燃烧过程中碳烟生成的重要参考因素。发展碳烟诊断技术,准确测出碳烟颗粒形貌特征参数信息对于燃烧过程中碳烟的生成机理和抑制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光学诊断方法因为其非侵入式测量的特性,能够在不干扰火焰燃烧的情况下得到碳烟的粒径、体积分数、组分等
红外透明陶瓷多晶镁铝尖晶石(MgAl2O4)以其优异的光学性能、机械强度以及高温稳定性使其成为应用于极端环境下的光学关键部件的理想材料,但是其稳定的化学结构及晶体结构也带来了极大的加工难度:高脆性使其在加工过程中极易造成表面脆性损伤,不易实现低损伤的塑性域加工表面,而其高硬度和弹性模量又会带来较大的刀具磨损,这些因素都使其成为高硬脆性难加工材料的代表。虽然镁铝尖晶石的合成制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
随着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现有商业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体积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度已经很难满足应用需求,开发具有高体积比容量和高倍率性能的负极是锂/钠离子电池研究重点之一。TiO2具有循环稳定性高、安全、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有望用于商品化锂/钠离子电池。但是,TiO2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系数都比较低,限制了其电化学性能的发挥。纳米化及碳复合等手段能有效提升TiO2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但目前文献报
强化控制系统自组织、自诊断、自容错与智能化运行能力是未来航天器的重要发展趋势,星载物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化、通信无线化也将成为系统集成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子系统间的通信问题,当采用网络将航天器控制系统各个环节进行连接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对网络信道的带宽、传输频率等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的带宽和通信频率常常是有限的,当带宽无法满足信号的传输负载或信号交互过于频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