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胶杆菌属系统进化分析及其寄主偏好与碳青霉烯合成调控相关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ang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胶杆菌(以Pectobacterium ssp.为主要代表,1988年前为Erwinia ssp.)是引起植物软腐和黑胫病的病原菌的总称。自1901年首次报道后,随着分类手段与方法的进步,该类病原菌的分类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Pectobacterium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都非常广泛。在分子方法引入之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分离的果胶杆菌的分子分类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室前期分离了江苏、湖北、云南等地的12个软腐果胶杆菌,利用16S rRNA及recA、mdh、rpoH、fliA等看家基因和Biolog技术对进行鉴定,确定为软腐果胶杆菌属,但并不能明确其具体种。随着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单拷贝直系同源进化树等方法为复杂多变的微生物种群分类指明了方向。本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从全基因组水平对12株Pectobacterium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12株Pectobacterium的系统分类学地位,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在全基因组水平构建直系同源系统发育树,以平均核苷酸相似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和模拟DNA-DNA 杂交(in silico DNA-DNA hybridization,isDDH)技术辅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对46个Pectobacterium spp.和Dickeya spp.的菌株基因组编码序列orthomcl聚类,共得到766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one-to-one orthology)并构建最大似然(ML)进化树,把Pectobacterium明确分为9个主要类群,分别为P.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e(Pcb),P.aroidearum,P.carotovorum subsp.actinidiae(Pca),P.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P.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Pco),P.atrosepticum,P.wasabiae,P.betavasculorum,和P.parmenr。tieiisDDH 与 ANI 结果也佐证 了进化树的分类结果。而且PccS1,PaNJAU150,PaNJAU160和PaNJAU2这4个菌株与PCl均被列入最新提出的物种P.aroidemaru种,这是目前为止第一次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确定P.aroidearum的系统分类地位。本研究还从基因组特性方面分析,预测了 PccS1的15个HAIs(水平获得性基因岛)功能和相对位置。按功能分,15个HAIs可分成五类:整体或部分噬菌体、代谢岛、分泌岛、耐药岛和致病岛。为探究Pectobacterium各菌种对单双子叶寄主的偏好性。对9个分类群的38个菌株的寄主来源进行了统计,发现所有的P.aroidearum菌株均分离于单子叶植物,具有对单子叶寄主偏好性;所有其他类群的菌株均分离于双子叶植物(除PcbNJAU21分离于单子叶君子兰)。为了进一步研究软腐果胶杆菌侵染单、双子叶植物的致病能力,选用本实验室分离的12株Pectobacterium分别接种白菜、土豆和马蹄莲。结果表明,以上各菌株对双子叶寄主(白菜和马铃薯)的均有较强致病力,但对单子叶寄主(黄花马蹄莲)的致病力出现了分化。从双子叶分离的菌株对马蹄莲的致病力较弱。为了研究从双子叶分离的菌株产生致病力差异的原因,对其碳源利用情况、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的产生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在碳源利用和细胞壁降解酶类活性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单从碳源利用和降解酶类活性上来区分菌株对寄主的偏好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猜测分离于双子叶寄主菌株的寄主偏好性可能是其存在某些特有的基因或者效应因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泌碳青霉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是果胶杆菌成功入侵寄主,繁衍种群的重要因子,因此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表明基因簇(carbepenem genes)在软腐肠杆菌中分布差异大,构成类型多样,也决定了表型的多样性。其在Dickeya中并不存在;而在 Pectobacterium 中,有carA-H型,carF-H型和缺失型三种。PccS1,PcbNJAU132,PcbNJAU21,PcbNJAU140 有 carA-E基因:PccS1,PcbNJAU132,PcbNJAU21,PcbNJAU140有carF-H基因,对该12株菌株表型测试结果与基因型完全一致。软腐果胶杆菌中carI通过合成OHHL信号分子和carR蛋白结合调控碳青霉烯的合成。△carI(carR)在产生OHHL信号分子条件下,能产生碳青霉烯,暗示了 CarR蛋白的过表达募集carI同源基因,来合成OHHL从而恢复碳青霉烯活性。△carI、△hfq丧失了产生碳青霉烯的能力,而互补菌株则又恢复了碳青霉烯活性,表明carI、hfq基因是调控碳青霉烯合成所必需的。
其他文献
优化改进氧气混合器是防止可燃烃类气体发生爆炸、实现本质安全的措施之一。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模拟分析环形氧气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变化规律,探究环形氧气混合器在异丁烷氧化制叔丁醇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以环氧乙烷合成装置中的工业化数据为背景,建立同轴射流环形氧气混合器模型,模拟分析动量比α、射流速度v2和混合器结构对混合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膨大进口结构的环形管、三环结构混合器以及撞击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是一种分子量巨大的线性聚乙烯,与聚乙烯(PE)有着相同的结构,但是具有普通PE许多没有的良好性能。本文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发泡技术,开发UHMWPE泡沫材料,研究了饱和温度、饱和压力和不同发泡工艺路线对UHMWPE发泡样品的泡孔平均直径和泡孔密度的影响。此外,对UHMWPE两种改性材
混合梁斜拉桥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钢材两种材料各自的优势,具有良好的跨越能力、受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已成为大跨径桥梁中极具竞争力的桥型。节段预制拼装桥梁也因其具有良好的技术合理性和耐久性,目前在我国逐渐得到应用。然而,对于应用节段预制拼装技术的混合梁斜拉桥的研究还鲜有文献报道,且研究深度较浅。因此,本文以石首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工程,对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区域及边跨混凝土主梁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相关关键
低碳烃的分离纯化是化工领域非常重要的化工分离过程。传统的分离方式具有能耗高、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等缺点。而吸附分离是一种低能耗分离技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孔道及表面功能性质可调控等优点,在吸附分离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从工业的角度来看,仅研究吸附剂吸附分离的热力学是不够的,在真实的变压吸附分离或者变温吸附分离过程模拟及工艺优化中还需获得气体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动力
蕨藻红素(caulerpin)是从海藻中分离得到的具有八元环结构骨架的双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该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但是该化合物在海洋生物体中含量很少,难以大量获取,很难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并加以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在课题组蕨藻红素全合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提高产率,为其研发提供原料。首先,论文以吲哚为原料,探索反应温度、时间及投料比例,以最优条件获得2-吲哚乙酸甲酯,收率达64%;使用新的催化剂醋
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应用于配电网中,可以有效提高功率因数,电网供电质量。D-STATCOM具有无功补偿、谐波抑制以及补偿三相不对称电流等多重功能,成为近年来电能质量控
果蝇的性别决定基因dsx与线虫的性别决定基因Mab-3的DNA序列比较表明二者具有一个高度同源的区域,称为DM基序。具有DM基序的基因,称为DMRT(Double sex and Mab-3 related tra
高阶累积分析(Higher-order Cumulants Analysis,简称HCA)是使用高阶统计量对非高斯过程进行状态监测而非传统的低阶累积量,高阶累积分析在过程状态监测领域是针对非高斯过程
萃取塔是一类重要的分离设备,在化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搅拌筛板萃取塔是一种由搅拌段、澄清段交替组成的萃取塔,相邻段由筛板隔开,能够降低返混,提高分离效率。萃取塔的液泛特性与液滴直径是重要的水力学性能,直接反映了两相流动状况,影响着萃取塔的处理能力与适应能力。研究萃取塔的水力学性能是设备能够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在搅拌筛板萃取塔内进行了液泛特性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流速、搅拌转速以及体系物性条件下,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医案进行研究,挖掘其组方规律,总结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心得,以飨同道。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张红教授在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门诊治疗的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录入、分析、导出,通过药物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和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挖掘出张红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组方规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