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对瞬态太阳辐射变化事件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层电子密度通常由其剖面的特征参量来描述,例如电离层E、F1、F2层峰值参数等,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电离层在不同高度上的变化规律。研究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形态结构和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电离层的变化规律和各种光化学和动力学耦合过程,为通讯、导航、空间天气建模和预报等应用服务。以往由于地面探测的时空覆盖不充分,尤其对海洋和南半球区域的探测不足,人们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全球变化特征认识尚有欠缺。本文使用由多种电离层探测手段获取的电子密度数据,如COSMIC掩星、测高仪、非相干散射雷达等探测数据,结合经验模型如国际参考电离层IRI以及三维自恰的理论模式TIEGCM等,讨论全球范围内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大尺度气候学特征及其对瞬态太阳辐射变化事件的响应,并探讨相关的物理机制。主要工作如下:(1)中高纬电离层F1层峰出现率的经度变化研究F1层峰值参量是重要的电离层剖面的形状参量之一,以往的电离层经验模型较好地描述了该参量随纬度的变化,但未考虑其随经度的变化特征。本文借助全球COSMIC掩星探测反演得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重点研究了低太阳活动条件下,夏季白天电离层F1层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40-70°)出现率的经度变化特征。由于F1层峰出现率较高时,平均电子密度剖面伴随更显著的结构,因此本文进一步假设了电子密度的谷-峰比值(即该F1-F2谷底相对F1层峰的深度与F1层峰值密度的比值)可代表F1层峰的出现率,利用TIEGCM模拟该比值的变化。该比值很好地再现了观测的F1层峰的经度变化。TIEGCM的模拟控制实验以及大气成分观测的结果表明,F1层峰出现率的经度变化主要与热层大气成分的比值(即O/N2)的经度分布较为一致;并且动力学过程(例如F1层上方的中性风的输运过程)仅有次要的贡献;F1层峰高以上的低O/N2使得电离层中高纬度F1层上方的电子密度较低,从而让F1层峰在高度剖面上更加明显。(2)电离层F1层峰值密度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以往人们对F1层峰值密度的经度变化特征也较少关注。本文统计了从2006到2010年期间全球分布的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了 F1层峰值密度随经纬度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测高仪的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输出的NmF1在纬度分布上比较一致,但观测显示NmF1在南北半球夏季时期在东半球均出现明显的峰值,位于在90°E到150°E范围内,该结果与IRI差异显著。本文进一步利用中性大气模型MSISE获取的背景中性成分密度,以及分别用HWM模型和ISR离子漂移模型获取的中性风和电场漂移速度;通过对比分析表明NmF1的经度差异在北半球与背景中性成分氧原子(O)的经度差异基本一致;在南半球中性风和电场驱动的等离子体垂直漂移的影响超过了背景中性成分的影响,这两项输运过程主导了南半球的NmF1的经度差异。(3)电子密度剖面及其特征参数对日食响应的高度变化与时间延迟研究以往对电离层日食响应的研究大多是利用单个测高仪台站的观测结果,缺乏对多个事件和不同高度响应的对比研究和相应的机理研究。本文利用亚洲区域和美洲地区的多个测高仪观测并结合TIEGCM模式模拟,对一次日环食和一次日全食引起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高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日食期间电离层低高度E层和F1层的电子密度变化与日食过程基本同步,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相对变化与太阳辐射通量的变化呈正相关,且F1层峰值密度的日食响应幅度要大于E层,与以往观测一致。进一步通过分析观测和模拟得到的电子密度剖面结果,我们发现食甚时最大电子密度响应的高度一般不在F1层峰高度,而是在其上方约几十公里的位置;分析表明该最大响应是电离层光化学效应和输运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本项研究还利用TIEGCM进行模拟,发现除了高度差异外,F2层电子密度最大日食衰减的时间延迟有显著的经纬度和地方时变化。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对该模式中O+连续性方程进行项分析,通过定量揭示了以往尚不清楚的日食期间光化学和各个输运项对日食响应的相对影响,从而揭示电离层较高高度的电子密度在食甚后延迟时间的长短与等离子体的输运过程有较强的关联;且在不同经纬度和地方时条件下,扩散、中性风和电场漂移这些动力学过程作用不同,导致了日食响应存在明显的经纬度变化。(4)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对耀斑的响应特征研究以往人们对电子密度耀斑响应的高度变化、时间延迟等现象的形成机制缺乏充分的了解。本文结合了 Millstone Hill站的非相干散射雷达(ISR)观测和TIEGCM模拟,研究了三次不同耀斑期间电子密度剖面的响应特征和形成机制,并与日食效应对比。结果表明耀斑期间电子密度的显著增强主要集中在150公里以下的低高度,而在F层电子密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TIEGCM模拟结果再现了耀斑期间电子密度的响应时延的高度差异,即电子密度耀斑响应的延迟时间在200公里以下高度(E层和F1层)较短,在200公里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揭示了该延迟时间的变化是由损失过程随高度的变化所导致。耀斑和日食期间电子密度的高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是耀斑和日食期间的太阳辐射谱的变化不同,因此耀斑期间的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电离层效应不能简单视为日食的相反过程。
其他文献
在用于金属腐蚀防护的投资中,有机涂层可占到总支出的三分之二,长期以来是最主要的腐蚀防护手段。然而,由于自身破损和介质侵蚀,涂层的被动防腐功能极易失效。为此,本论文研发了两种具有主动防腐功能的新型涂层,可自主地响应基体腐蚀信号,从而定向递送缓蚀剂至涂层破损或铝合金腐蚀部位,达到基体腐蚀自修复的效果。这两种自修复涂层的关键在于其中掺杂的智能有机微球,它们具有pH敏感控制释放功能,可在基体发生电化学腐蚀
学位
近年来道路工作者尝试将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木质素纤维加入沥青混合料中,取得了良好性能提升效果。然而对于聚乙烯醇纤维(PVA纤维)却鲜见运用于沥青混合料。这是因为PVA纤维耐热性能的局限性,常规热拌生产工艺下易蜷缩、变脆导致复合增强失效。故将PVA纤维与温拌技术相结合,研究PVA纤维增强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及机理。通过研究PVA纤维在不同温度下宏观形貌、微观形貌变化,分析PVA纤维适配温度。采用表面
学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脂蛋白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长期暴露于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下,FH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基因检测对FH的诊断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检测对FH的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FH的诊断筛查、治疗方案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期刊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航道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凸显。但是,目前我国航道建设工程措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有效的评价理论及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针对航道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是航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的前提,对推动区域航运可持续发
学位
由于钠/钾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钠/钾二次电池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大规模电化学储能器件。电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碳材料的研究对于钠/钾二次电池正负极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碳材料本身可以储存钠/钾离子,是典型的嵌入型材料,且以其价格低廉、导电性好、物化性质稳定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其次,在新型的高比能金属-硫(硒)基电池体系中,功能化碳
学位
期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经历了自力更生、全面起步及快速繁荣的发展阶段后,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目前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制造业以全面实现高质量为目标,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压力大、低端产业占比高及提质增效任务重等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究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我国制造
学位
以无人机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为背景,利用Matlab软件对每一架无人机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合运动伪装学相关理论,对于轨迹控制参数进行研究,且以5架无人机协同干扰雷达为例进行模拟。通过仿真分析可知,在速度大小不变的条件下,多架干扰机可通过协同工作来对组网雷达实施航迹欺骗干扰,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虚假航迹可行。
期刊
西太平洋雅浦岛弧系统位于菲律宾海板块的东南边界处,岛弧形态和结构与西太平洋的其它火山岛弧有显著区别。雅浦岛弧是西太平洋一个广泛出露变质岩的岛弧。雅浦岛弧的变质岩与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可以有效指示岛弧早期阶段的岩石类型和构造演化历史。因此,雅浦岛弧变质岩的研究可以有效阐明西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岛弧发育历史和构造演化过程。本学位论文以雅浦岛弧中段的Y3拖网站位和雅浦岛(Yap Islands)
学位
超声波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在促进蛋白酶解制备功能多肽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微型光纤式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被成功应用于酶解过程关键信息的原位实时监测,近年来包括本课题组在内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是在关于超声波扫频工作模式的实现方式、基于近红外光谱原位实时监测的蛋白酶解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构建等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挥物理手段对蛋白酶解过程的促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