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东乡野生稻C3HC4型环锌指蛋白基因鉴定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乡野生稻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唯一能越冬的普通野生稻,蕴含着丰富的优良种质资源,如抗冷,抗病、抗虫等。这些性状或由单基因,或由多基因协同控制,因此挖掘并鉴定优质性状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东乡野生稻宿根cDNA文库中筛选鉴定一个编码C3HC4型环锌指蛋白基因RZF, ORF全长为705bp,与普通水稻的同源度达到99%。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以极性氨基酸残基为主,含有一个跨膜区域和一个参与调控蛋白间相互作用的环锌指结构域。对该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的分析表明,启动子序列含有ABRELATERD
其他文献
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全面了解作物需水耗水规律,对于灌溉决策的实施、水资源的集约管理、节水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作物需水量主要包括植株蒸腾、棵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为了研究盆栽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本文借助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Keil软件和VisualStudio2008软件编程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采用上位机和下位机集成、测试、优化相结合
学位
本试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传统复种方式为对照(CK),设计了3种较优良的复种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和研究不同复种方式的生产力、资源利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养地效益、作物多样性和经济效益等,旨在探索新的高效复种种植方式,挖掘红壤旱地的生产潜力,提升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复种种植方式,延长季节利用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率、能量、物质转换率和土壤质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
学位
由免耕、深松和翻耕等耕作措施合理组配而成的土壤轮耕技术体系,是有效解决旱地长期连续单一耕作弊端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组成的轮耕模式研究较少,因此需要进行旱作农田保护性轮耕技术的长周期定位试验,探讨休闲期不同轮耕模式的蓄水保墒效应,以明确轮耕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效果。2007-2012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夏闲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等3种隔年交替的轮耕试验,以连续翻耕
学位
本研究采用六个产地的鱼腥草为材料,用甲醇及蒸馏水浸提鱼腥草根茎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和瓜列当种子发芽,研究了不同的干燥方式、甲醇浓度、pH值、超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海拔对鱼腥草浸提液刺激两种列当种子发芽的影响,并对分离鱼腥草中列当发芽刺激物质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这些因素来判断鱼腥草中列当发芽刺激物质的基本特性,为以后鉴定、分离及提取鱼腥草中新型的列当发芽刺激物质提供理论依据及基本分离方法。不
学位
通过构建模型和定点测试的方法,本试验以关中灌区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冬油菜-夏玉米两种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肥这两个因素对农田生产过程中碳吸收、土壤CO_2排放、土壤N_2O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影响,系统研究了两种轮作模式的碳足迹,并对两种轮作模式的碳足迹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的碳足迹要比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模式的碳足迹高。施肥水平对碳足迹的影响为:
学位
本研究以河北省吴桥县为试验基地,针对黄淮海北部平原缺水、耕层变浅等问题的现状,以常年旋耕耕作(后文简称旋耕)为对照,研究常年旋耕后再进行深旋松耕30cm(后文简称深旋松耕30cm)、常年旋耕后再进行深旋松耕50cm(后文简称深旋松耕50cm)、常年旋耕后再进行深松耕作(后文简称深松)以及深旋松耕+地膜覆盖等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的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从而解决常
学位
本课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魔芋葡甘聚糖规模化加工和应用关键技术》(2007BAE42B04)的资助下,以黑麦草为材料,利用植物向性,通过反复倒置成型模具数次,制备了具有一定网孔状结构的轻质材料,还研究了黑麦草种子和稻壳复配对轻质网孔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红平菇菌丝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增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黑麦草、高羊茅、紫羊茅种子的发芽情况,结果表明黑麦草、高羊茅、紫羊茅种
学位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绿肥种类以及明确绿肥在农业生产中贡献,开展了华北地区耐盐绿肥作物筛选;研究了不同盐碱程度、播期对冬绿肥(二月兰、毛叶苕子)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绿肥在棉田中的效应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北地区耐盐绿肥作物筛选。紫花苜蓿、毛叶苕子耐盐程度较弱,可在土壤全盐含量3g/kg以下的轻度盐渍土中种植,获得90%以上的产量;二月兰、沙打旺耐盐程度稍强,可在全盐含量4g/kg以下的
学位
本氏烟作为研究病原物与宿主互作的模式生物,同时也是双生病毒感染的主要宿主之一。双生病毒在我国的快速蔓延,对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其与植物宿主间的互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双生病毒TYLCCNV单独侵染植物并不造成症状,而TYLCCNV及其卫星I)NA(TYLCCNB)共同侵染则会造叶片卷曲、黄化、花叶等症状。本研究利用TYLCCNV侵染(对照)、TYLCCNV和其β卫星TYLCCNB共同
学位
黄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目前缺乏非常有效的途径控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棉花尤其是陆地棉对黄萎病菌的抗性是选育陆地棉抗病种质的重要方法。Vel基因是在番茄中发现的控制黄萎病的主效基因,将Vel进行科间转化拟南芥仍然能保持其抗病功能。本研究将人工合成的Vel基因转化本氏烟和陆地棉对其抗性功能进行验证。将合成的Vel基因转化本氏烟(N. benthamiana)后,选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