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和精确是语言的两个基本元素。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只关注语言的精确性,而忽视其模糊性。直到20世纪初,英国学者Russell才在"Vagueness: A Reader"一书中首次指出语言中的模糊现象。Zadeh在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一文,为模糊研究奠定基础。此后,模糊现象吸引了很多学者,他们从哲学、语义学、心理学和语用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他们的研究,人们注意到模糊更多的是由交际中的语境引起的,而不仅是语言自身的语义特征,因此模糊研究的焦点逐渐转移到语用学领域,从而出现了"语用模糊"这一术语。 语用模糊是指在交际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意使用模糊语言来做为一种交际策略。导致语用模糊的因素包括:词汇的本质特征、物质世界的特性、语境的影响或交际目的的需要。由于语用模糊具有灵活性、语境依赖性和礼貌性的特征,交际者常常借用语用模糊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阅读报纸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一件每日必须做的事情。标题决定着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因此作为概括新闻内容的标题是成功报道的关键。具有精确、简洁和吸引力特征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顺应理论提出了语言综合功能观,它是Verschueren在1987年提出,并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得到成熟的阐释。Verschueren(1999(:)12)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在语言形式的各个层次上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进行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拥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性具有层级性的联系。语言的顺应性给提供了四个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Verschueren,1999(:)66),其中学者研究最多的是语境顺应。 选择新闻标题中的语用模糊作为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因为语用模糊在标题中广泛存在,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的数据选自三家权威性的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顺应论是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但在对不同层次的语境顺应研究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将做为分析工具。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解释了交际者在语言生成和理解中的协作。对标题的批评性分析也是必要的,因为标题是记者对事件表达感想和态度的媒介。 通过对语用模糊的详细分析,认为:新闻标题中语用模糊的使用是语言选择的结果,也是对交际语境动态顺应的结果。包括四个方面: (1)顺应语言使用者,即记者的多种声音和读者的多重身份。撰写新闻的记者可以是自己发表言论,也可以是为他人传递信息,而"他人"则是消息的真正来源,被称为"嵌入发话者"(Verschueren,1999(:)78)。读者可以是正在读新闻的人,也可以是可能获知消息的人,后者被称为"虚拟释话者"。在报导新闻的时候,所有潜在的读者都要考虑在内,以避免引起消极影响。 (2)顺应心智世界,即记者的动机和读者的感知。动机是任何行为的直接驱动力。对于记者,提供及时信息、吸引读者、自我保护和表达态度是他们在标题中使用语用模糊的最主要动机。同时语用模糊的使用也顺应读者阅读的目的,既获取信息或消遣等。 (3)顺应社交世界,即社会规约和社会关系。和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规约为人们的言行提供了隐形的规则。标题中使用语用模糊既符合新闻撰写中简洁的特征,也迎合交际中礼貌的需求。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对语言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在标题中语用模糊的使用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灵活性和礼貌性的特征使语用模糊成为一种很好的间接表达思想的策略,它可以维持友好的关系,帮助达到交际目的。 (4)顺应物质世界,主要是顺应时间、空间和物质世界的独有特征。记者不可能总得到详细和精确的信息,使用语用模糊就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以适应不断变换的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也促成了标题中语用模糊的存在。例如,万物的相互联系和概念边界的模糊化导致语用模糊的出现。 通过分析,发现语用模糊在新闻标题中随处可见,并且发挥着各种作用。如果使用恰当,语用模糊不仅不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而且能够达到记者的预期目的和增强交际效果。具体地说,语用模糊能保护记者和相关人员、取得礼貌效果、增强新闻的灵活性和可信度、贴切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标题中语用模糊可以揭示记者对某事件的含蓄的态度,有助于读者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层含义。 此项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分析证明本论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可以有效地解释新闻标题中语用模糊的作用,希望可以把此理论框架推广到对其他语言现象的解释中。其次,它有助于新闻标题的撰写和理解,语用模糊的恰当使用能使标题更好地发挥作用。再者,语用模糊的研究对语言教学也具有借鉴意义。教师和学生应注意到精确和模糊是同等重要的,重点不应只放在语言知识方面,还要注重交际能力。最后,此项研究有助于研究文化多样性,因为语用模糊反映了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