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视野损失程度的相关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正常人和不同视野损失程度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眼底黄斑区、视盘旁微循环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CPACG且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患者89例112眼,依据视野平均缺损(MD)值将其分为轻度视野损失组(MD>-6dB)32例42眼、中度视野损失组(-12dB≤MD≤-6dB)27例31眼、重度视野损失组(MD<-12dB)30例39眼及正常对照组52例88眼。所有受检者均询问病史、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检查、非接触式眼压计、Humphrey视野检查、电脑验光、眼轴、眼底照相、应用OCTA对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盘旁微循环血流密度、mGCC厚度及RNFL厚度进行量化,并将其结果与视野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组与不同视野损失组间,黄斑区浅层总血流密度差异、mGCC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区中,黄斑下方、周边鼻侧、周边颞侧区浅层血流密度差异、浅层网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深层网膜血流密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斑浅层血流密度、浅层网膜厚度、mGCC厚度与视野损失程度成正相关(R均>0.5)。在控制年龄、眼压及视力情况下,黄斑总浅层血流密度每降低1%,MD值降低0.639dB。正常组与不同视野损失组间,视盘旁各分区(除视盘旁下方、颞侧的轻度组与中度组间血流密度对比和视盘旁上方、鼻侧的正常组与轻度组间血流密度对比外,P值分别为0.332、0.144、0.116、0.139)之间微循环血流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视盘旁各分区微循环血流密度与视野损失程度成正相关(R均>0.728,P均为<0.05)。比较黄斑浅层血流密度、黄斑浅层厚度、mGCC厚度、视盘旁微循环血流密度、RNFL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黄斑浅层总血流密度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值为0.874)。黄斑浅层分区的血流密度的ROC曲线下面积紧随其后(值为0.731),其中黄斑周边颞侧的血流密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各分区之首(值为0.855)。结论:1、黄斑区浅层总血流密度、网膜厚度、mGCC厚度和视盘旁的血流密度、RNFL对CPACG的诊断都具有一定的效能。各参数都与视野损失程度成正相关,MD值都随各参数测量值的降低而降低。其中,黄斑浅层总血流的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高。在控制年龄、眼压及视力情况下,黄斑浅层总血流每降低1%,MD值降低0.639 dB。在各分区浅层血流密度诊断效能中,黄斑周边颞侧区的诊断效能高于黄斑区其他区域。2、视盘旁微循环血流密度与MD值相关性在各参数中最强。视盘旁下方血流密度与MD值相关性最强。综上所述,黄斑区浅层总血流密度可作为评估CPACG患者的早期诊断、定量评估、科学随访的辅助参数。在控制年龄、眼压及视力情况下,可利用黄斑浅层总血流密度评估视功能损失程度。
其他文献
据作者之见,社会管理具有3项显著的基本特征:1.组织整个社会。2.安顿社会环境。3.解决社会每个领域的社会性问题。管理的重要因素,是在市场的基础上,建立私有、集体、股份、合作、互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法语教学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质量。
<正> 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俗称茶黄螨,是七十年代以后才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灾害性害螨,很多重要作物深受其害。该螨属世界性分布,我国的北京、
<正> 1989—1990年,用美国利东路公司提供的绿(?)3—15叶面肥喷早熟温州蜜柑,有加速果实着色,提早成熟,并减轻日灼果的显著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实现了全面的信息化水平。各个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社会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与产品本身,而且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中国建筑第二
<正> 灌阳长枣在灌阳的栽培历史悠久,现种植面积1.99万亩,但由于管理水平低,投产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34.7%,而且单产低,平均亩产仅75公斤.灌阳县特产局于1988年冬至1990年在本
关于建立“校办产业特区”的构想汪孟春,丛长福(哈尔滨科技大学)一、创办“校办产业特区”的意义“校办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及教育发展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在我国大地上兴起,体现了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如何全面把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现状和规律,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保持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