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分析及ATP1A1致病基因功能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目前主要根据电生理,主要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索型(CMT2)以及中间型。迄今为止,CMT的突变基因已达100多个,但仍有约20%–40%CMT患者未发现遗传原因。本病致残率较高,目前该病缺乏有效控制药物,目前有较多研究致力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并且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多个临床试验,但由于流行病学数据、疾病自然史和临床诊疗管理数据的缺乏,CMT的临床试验在中国的开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填补这一缺陷并增进对CMT疾病的认识,我们建立腓骨肌萎缩症观察队列,并基于该队列,对患者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建立CMT观察队列(NCT04010188),针对临床拟诊的CMT患者,进行规范化的专病管理。所有临床数据通过“医渡云”科研协作平台进行录入与管理。对拟诊的CMT患者,根据临床分型首先筛查常见的CMT相关基因突变:针对CMT1型的患者进行17p11.2片段拷贝数检测;针对CMT2型的患者进行MFN2外显子检测;对中间型CMT型的患者进行GJB1外显子检测。以上结果阴性的患者进一步用全外显子测序检测致病突变,并对检出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及验证。针对ATP1A1基因2个未报道位点c.620C>T和c.2629G>A进一步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究其致病性。皮肤活检建立ATP1A1突变患者的成纤维细胞系,应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ATP1A1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ATP1A1未报道突变位点质粒,转染293T细胞,结合放线菌酮和抑制剂MG132干预,检测突变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稳定性。结果目前共收集了202个CMT的病例,分布来自140个家系,大多均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男女比例为1.4:1,起病年龄中位数为18岁,就诊年龄中位数为32.5岁,病程平均值为36.5年,具有阳性家族史的占78.71%。三种亚型患者均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周围神经系统外的临床症状仅CMT2型及中间型中发现。神经传导研究三种亚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和幅度降低,其中CMT1型表现最为严重。针极肌电图提示正锐波的出现率提示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共有78.71%的病例得到了基因诊断。17p11.2重复占所有CMT病例的35.15%和CMT1型病例的76.34%。MFN2是CMT2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在中间型CMT中,GJB1突变率高达57.45%。同时检出13个未报道突变位点和GJB1和ATP1A1基因的2个嵌合体突变。体外功能实验提示ATP1A1基因2个未报道突变位点c.620C>T和c.2629G>A均导致蛋白表达下降,影响蛋白稳定性,且突变蛋白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加速降解。结论我们建立了CMT患者的队列,并分析了数据库中CMT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基因突变特征,丰富了中国CMT的临床表型谱,有助于推动中国CMT临床试验和分子治疗的发展。传统基因检测技术结合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可提高CMT致病基因的检出率。在CMT致病基因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嵌合体突变的现象,对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体外功能实验证实ATP1A1新变异位点的致病性,扩展了ATP1A1基因致病突变谱,并初步探讨了ATP1A1突变对蛋白稳定的影响,为治疗研究提供了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部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可取得病理缓解良好的状态,并可采取局部切除术而非根治性手术,以此保留器官的同时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筛选出局部晚期直肠癌病理分期为ypT0-1N0的临床预测因素,以协助制定个体化治疗的决策。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我院行新辅助治疗并返院手术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cT3-4/N+)共173例。根据术后病理的不同缓
目的研究实验室指标、肥胖相关的影像学指标及急性胰腺炎合并症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早期(入院后24小时内)、高效地预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以便确定是否进行转诊及早期治疗方案的拟定。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9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定义与分类标准》[1],以是否存在器官功能衰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极具吸引力的医用高性能工程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接近皮质骨的低弹性模量、耐化学腐蚀、自润滑性、耐高温性以及耐疲劳性。目前以PEEK为材质的医疗耗材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尤其是在骨科以及口腔医学中,PEEK的出现为植入式器械提供丰富且日益广泛的选择。但是PEEK的生物惰性会阻碍PEEK与周围正常骨组织的整合,尤其是在一些植入物区域伴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
目的探讨MPCNL(Minimally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对患侧肾功能的影响,术前不同S.T.O.N.E评分的患者术后肾功能转归是否存在差异,为经皮肾镜术后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2018年8月-2020年1月期间行MPCNL的患者,术前常规行泌尿系统CT(Computer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X
目的分析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患者升主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升主动脉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9例BAV病例根据升主动脉内径分为升主动脉扩张组(17例)及非扩张组(42例)。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数据、升主动脉弹性评价指标(应变、僵硬指数、可扩张性)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数据,分析BAV患者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影响因素。同
目的:验证星形胶质细胞膜蛋白Glia CAM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上特异性表达,并建立从脑脊液中富集此类Glial CAM蛋白表达阳性外泌体亚群的方法,为下游蛋白组学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做准备。方法:通过差速离心法从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基中提取外泌体,应用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技术、NTA检测技术及TEM检测技术验证离心提取物为外泌体,且Glial CAM蛋白在此类外泌体样
目的: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对其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究,可加深对胃癌发病机制的认知,并合理评估其在胃癌诊疗中的潜力与价值。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被认为在众多疾病的发展包括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亦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在实验组前期获得的芯片检测结果中选取未被报道过的目标lnc RNA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大胃腺癌组织样本量验证其表达水平,并对其在胃腺癌
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胃腺癌的发生率占胃恶性肿瘤的95%,是胃癌组织学类型中最多见的一种。目前长链非编码RNA参与胃腺癌的发病机制已被证实。本研究旨在通过发现一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探究其在胃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结合样本所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在分子层面初步揭示其在胃腺癌的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功能,寻找全新的胃癌早期诊断的体外检测标志物及胃癌靶向治疗潜在的靶点。方法:(1
目的:调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s HT)及顽固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f HT)患者的患病情况,并分析人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就诊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难治性高血压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群和中老年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以达到加强对老年人肺栓塞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年龄≥40周岁的10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材料,对照组为同时期年龄≥40周岁的96例无肺栓塞者的病史资料,包括存在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将对照组和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