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苦味隐喻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个体通过具体的感觉经验来形成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过程,具有具身性和文化性。前者为隐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后者则为其多元性的表达提供了可能。味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能力,以味觉经验来表达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过程便是味觉隐喻。中国文化中,苦味的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因此,本研究拟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苦味隐喻进行探讨,首先为苦味隐喻的具身性和文化性提供实证依据,其次从心理学角度为苦文化对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的影响予以证实。以往关于味觉隐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苦味的悲伤隐喻在不同文化的语言表达中具有一致性。但在自然状态下,苦味刺激通常会诱发出个体的厌恶情绪而非悲伤,味觉体验和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而此种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其次,中国文化中的苦味隐喻有其独特性。“苦”既有表示“困难,磨难”的消极含义,也有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由磨难引申出的成功含义。在这两种含义截然相反但又有所联系的隐喻中,味觉经验和文化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目前并未有研究涉及。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具体从中国文化背景下苦味隐喻中的悲伤和磨难-成功的视角出发,通过五个实验来探讨味觉体验和文化在苦味隐喻形成中的作用:首先,由于苦味的悲伤隐喻的跨文化普遍性及其与身体经验联系的紧密性,因此通过三个实验来验证苦味的悲伤隐喻的具身性;其次,由于苦味的磨难-成功隐喻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性,因此通过两个实验来验证苦味的磨难-成功隐喻的具身性和文化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苦味刺激能提升个体对词汇的加工速度,能抑制个体对自我悲伤情绪的感受,但对他人悲伤情绪的感受有促进作用。(2)苦味的悲伤隐喻在悲伤词汇认知层面并未表现出具身性,在悲伤的情绪体验层面存在具身性。(3)苦味刺激能够降低个体对故事中主人公成功概率的预期。(4)苦味的积极文化含义启动能够提高个体对故事中主人公成功概率的预期。(5)苦味的磨难-成功隐喻首先表现出苦味磨难隐喻的具身性,而后又表现出苦味成功隐喻的文化性。(6)苦味的成功隐喻是在磨难隐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者主要受具身经验的影响,文化为苦味成功隐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这与语言学的研究相一致。
其他文献
半导体晶圆制造系统是公认的最复杂的制造系统之一,具有设备投入成本高、工序复杂、加工产品种类多等特点。由于重入流和设备宕机等随机因素的存在,晶圆厂的生产提前期往往是
半参数模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统计模型,现在已经成为了统计学中的重要统计模型之一.它同时具备参数模型与非参数模型的优越性,模型中既含有参数部分,也含有非
‘五卅’惨案震惊全国,1925年6月省港地区展开了声援‘五卅’运动的大罢工。为了正确指导省港大罢工,由邓中夏担任主编创办《工人之路》报,并且定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机关刊物。自6月24日创办始至1927年1月27日停刊,发行时间长达一年,是大革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人报刊。邓中夏、苏兆征、蓝裕业等为主要撰稿人,针对罢工工友,登载有关省港罢工的消息、国内外相关工人运动等新闻,设有短评、专载、罢工消息
华金·图里纳(Joaquin Turina)是西班牙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受早期西班牙民族乐派奠基人法雅、阿尔贝尼斯等人的影响,在不断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
本文主要研究印尼孟加影县的华文补习学校,对孟加影县三所华文补习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生源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对补习学校的华文教师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孟加影县
参政议政是每个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然而要真正做到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真知灼见,决非易事。政协委员要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必
否定句作为一种重要的句式,相较于肯定句而言,理解其含义更为复杂。这也就成为语言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跨学科领域研究的热潮,现如今研究
先秦祭祀之“乐”作为上古三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先秦典籍中与祭祀之“乐”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从祭祀之
水彩风景画随着画家们对生活观察的不断深入,绘画作品也在不断地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变与画家的个人理念和作品意境相融合。《海的风景》系列作品,是笔者研
颜色是所有物体、环境都具备的一条自然属性。探究生物视觉系统颜色信息的编码机制对于认知生物视觉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解码生物的颜色信息对有效利用生物视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