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实体城市视角下收缩城市及其空间收缩模式研究

来源 :长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大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化路径与模式。局部地区的城市收缩对中国的新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目前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主要是建立于西方语境框架下,对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并不适用。并且,中国对于城市的定义也明显区别于西方城市的定义。在中国的城市管理和城市研究中,许多研究基于行政视角审视城市,而忽略了城市空间本身。以上种种,无疑使得中国的城市收缩陷入困境。因此,以实体城市为视角,强调城市本身,选取典型区,对中国的收缩城市及其微观的收缩模式展开研究,是构建中国化收缩城市研究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区。东北地区曾被誉为“中国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长子”。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关闭和职工失业现象。虽然国家针对东北地区的特殊境遇与情况提出了东北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对比国内其他地区仍显颓势。目前,东北地区社会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老龄化等问题。因此,研究东北地区的城市收缩及其模式可以为收缩城市研究的中国化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使用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使用World Pop数据描绘微观尺度的人口变化。最终,基于实体城市的人口变化识别各时期下的收缩城市,并且应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收缩城市的空间收缩模式进行分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取了实体城市并形成数据集。基于城市实体空间的理论框架,使用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实际情况提取了东北地区的实体城市。在2000年得到186个实体城市,在2010年得到233个实体城市,在2020年得到248个实体城市,并且最终得到实体城市数据集。实体城市提取结果现实,东北实体城市面积具有显著的“长尾效应”,大城市主要集中于哈大铁路轴线,部分实体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融合为更大的城市。(2)识别了实体城市视角下的收缩城市。结合World Pop数据,分析实体城市内的人口变化情况,在中国城市收缩研究的框架下识别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东北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大部分城市呈现出人口减少的趋势。在2000-2010年,识别得到126个收缩城市,占城市个数的67.74%;在2010-2020年,识别得到146个收缩城市,占城市个数的62.66%;在2000-2020年,识别得到123个收缩城市,占城市个数的66.13%。(3)分类了实体城市视角下的收缩模式并形成了数据集。基于收缩模式的理论框架和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实体城市为研究区,观测实体城市内的人口变化。在理论框架中将收缩模式归纳为7类:无收缩、全局收缩、局部收缩、中心收缩、外围收缩、单侧收缩和穿孔收缩。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各时期下的实体城市的收缩模式进行分类,并且形成了收缩模式数据集。结果表明,各收缩模式人口变化迥异,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以全局收缩为主导。(4)分析了收缩城市的时空分布及演化。以地区为尺度,观测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和非收缩城市的时空分异。非收缩城市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地区和哈长城市群。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陆上边缘”地区,即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等。并且,在四大中心城市外围,存在着“环中心城市收缩带”,四大中心城市的存在吸引了周边小城市的大量人口。(5)探讨了收缩城市和收缩模式的形成机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探寻并分析了收缩的驱动机制,宏观视角可以将收缩归因于东北城市的同质性外部和内部因素;中观视角可以归因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不断发育而产生的极化效应和人口格局重构;微观视角可以归因于部分城市的韧性不足。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剧烈,土地粗放利用和无序扩张导致人地发展不平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因此,揭示土地利用空间演变规律,探究其驱动机制,并预测模拟未来土地空间格局,对于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重心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对长春市土
学位
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无法忽视家庭带来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日益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部分人的家庭道德观、价值观却发生了偏差,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家庭美德的缺失。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家庭美德培育。初中生处于家庭美德培育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模范作用对于学生自身品德养成具有深刻影响。参观文物古迹,使学生真实的感受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住宅建设项目的开发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住宅工程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使得我国住宅工程的防渗工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严重地制约着整个住宅的建设。因此,要提高防渗施工技术的使用效果,保证居民的居住品质,促进企业的发展。文章着重阐述了住宅建筑工程中的防渗施工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期刊
渗漏是房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具体指在房屋使用过程中产生漏水问题。房建施工是一项涉及环节多、施工周期长的综合性复杂作业。施工原因是导致渗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渗漏问题会严重影响住户的日常生活,降低住户的良好居住体验,同时也会对房建企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章结合房建施工中应用防渗漏技术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房建工程中出现渗漏问题的原因,以及防渗漏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推动我国房建行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渗漏问题一直是房建工程项目中的常见问题,不仅对用户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建筑企业外在形象的树立起到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房建工程中的防渗漏施工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期刊
我国气候多样,湖泊众多,湖泊不仅承担了观赏,娱乐和生态功能,还是人们重要的饮用水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湖泊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公报中显示,我国有28.1%的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爆发藻华则是水体富营养化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藻华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湖泊的饮用水源地功能、旅游观光功能、渔业养殖功能等功能,而且一旦饮用水源地发生藻华,还将
学位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较为重视在游览过程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科普旅游活动开始蓬勃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是发展科普旅游的绝佳场所。对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合理评价是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主要研究科普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科普旅游市场条件以及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本文选择
学位
木质纤维素作为玉米秸秆中重要组分,经微生物分解为养分后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EM菌液中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在秸秆中施加EM菌液可通过微生物一系列活动达到降解纤维素的目的。为充分发挥EM菌和蚯蚓在秸秆分解中的生物转化作用,本研究在前期用EM菌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处理,改善物料适口性,后期通过蚯蚓对秸秆的取食使秸秆中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寻找对秸秆分解适宜的EM原液稀释倍数和蚯蚓适宜接种量,于202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已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诸多学者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湿地具有水陆双重性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态系统更是与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调节水循环、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湿地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上升现象的响应,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湿地出现退化现象,如湿地面积减少、湿地
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工作重点,对绿色发展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筹划。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强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应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