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中国区域少数民族Y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很多研究显示在丝绸之路中国区域的人群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融合,但是通过Y-SNP来揭示该区域群体父系遗传结构的相关报道依然是个空白。于是我们利用PCR-RFLP和测序等方法对丝绸之路中国区域六个少数民族,即撒拉、保安、裕固、克尔柯孜、塔塔尔和塔吉克的204个没有亲缘关系的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上18个双等位基因标记,即M1、M3、M9、M15、M45、M52、M62、M89、M95、M119、M120、M122、M124、M130、M134、M170、M172和M201(见附表)进行研究,仅发现了14种单倍型。为了更好地分析此结果,我们将它们与已报道的邻近的东亚和中亚人群的数据进行主成分、聚类、分子方差和混合度估计等方法分析,结果相当一致地显示了丝绸之路中国区域六个少数民族(中国西北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总体上处在中亚群体(Tajik,Yagnobi,Tatar和Kurd)和东亚群体(北部汉族,藏族,满族和Korean)之间,并且明显不同于他们(中国西北民族基因频率更接近于中亚群体)。虽然我们的样本来至于同一地理区域,但仍然可以看出欧亚大陆西部的优势单倍群P-M45和F*-M89的频率从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同时东亚优势的单倍群03-M122和K*-m9的频率则呈现出由西至东逐渐递增的态势。这很好地揭示了基因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也很好地印证了丝绸之路地区多民族迁徙的历史,并且支持在该区域存在广泛地基因融合。结合历史记载,发现民族的起源、民族的迁徙史、近代与其他土著民族的融合、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往来以及通婚习俗在构建丝绸之路区域的不同少数民族的父系遗传结构均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不仅为丝绸之路中国区域少数民族遗传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而且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区域民族的种族进化和该区域基因的流动和融合。
其他文献
随着用电负荷的增长和电网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网络日趋复杂、发电能源供应紧缺、电能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逐渐凸显。为迎合未来电力体制改革和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电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未来电网主要面临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电能远距离输送、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挑战。FACTS技术是电力系统领域与电力电子领域相互交融的新成果,它的出现为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和输电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新途径。目前,FACTS装置已成为电力系统领域不可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和生产生活上对铝、铜、锌、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些金属的生产大多依靠湿法冶炼,需要大量的电能,电解行业已经成为了能量需求大户,针对该行业的节能问题,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基本思路是采用多脉波整流、采用同相逆并联技术、减少整流变功率损耗等措施,将电能尽可能多的消耗在电解槽中用于金属离子的还原,本文建立在“绿色节能直流电站”项目上,依托新型整流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谐波抑制特性,研
在我国,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一般适用于6~66kV中压配电网。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占配电网所发生故障的比例大约为80%。单相接地短路出现后,一般容许系统持续运行一段时间,这给及时发
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研究了铃蟾属(两栖纲:无尾目:铃蟾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系统学问题。本文作者测定了中国铃蟾属5个种共22个样本的线粒体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包括12S
煤炭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大的化石能资源,煤矿电机车作为最主要的开采运输方式,其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对于整个煤矿的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应用最多的手段是通过改变串接电阻来
温室菜地土壤由于其生产力高、复种指数大、化肥施用量高等特点区别于一般农田土壤,常年的大量施肥和高强度种植改变了菜地土壤的微生物区系,使其硝化-反硝化过程造成的N2O排放
干扰是影响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同的干扰状况对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林木种群年龄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MAPK信号转导在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中的作用的研究。TCS是I型核糖体失活蛋白(RIP),分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配电网线路的增长和电缆线路的大量应用,使得谐振接地系统得到了更广泛地应用。但这也给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增加了难度,所以研究谐振接地系统下的单相
金线鲃属(Sinocylcoheilus)鱼类是中国特有类群,只分布于云南东部、贵州中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局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目前所知属内所有物种都具洞穴生活的习性,一部分营典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