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Ac/Ds插入突变体系的建立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玉米的转座子系统Ac/Ds导入水稻基因组中,诱导产生突变体,已经成为构建水稻插入突变体库的主要策略.该研究对Ds转化植株和Ac转化植株进行纯合体的筛选,并对T-DNA插入引起的突变体进行鉴定;同时利用Ds纯合体和Ac纯合体杂交,构建水稻的Ac/Ds双因子转座系统,分析F<,1>~F<,4>代Ds转座的特性,并对由于Ds转座引起的表型变异进行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在T<,6>代和T<,7>代,采用潮霉素抗性检测和Basta抗性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17个Ds尚未纯合的转化材料进行Ds纯合体的筛选,共有8份材料获得Ds转化纯合体,有5份材料只能获得了Ds转化杂合体.2、对T-DNA(Ds)转化群体中出现的4个突变体材料进行了遗传分析.3、以20个Ds纯合体材料为母本,以3个Ac纯合体材料为父本,构建了48个杂交组合,获得同时含Ds和Ac因子的F<,1>植株共837个,其中有156个F<,1>植株发生了体细胞的转座,转座频率为18.6%.在发生转座的F1植株衍生的F<,2>代中出现了10种基因型.4、在Ds×Ac组合的F4代筛选到1个黄化苗突变材料,绿苗和黄化苗的分离比率符合3:1,经PCR检测表明该突变是由转座的Ds插入引起的隐性突变.该研究利用Ds转化纯合体和Ac转化纯合体杂交,构建水稻的Ac/Ds双因子转座系统.利用PCR技术对Ds的转座行为进行了连续4代的跟踪检测,Ds在低世代发生的大多是体细胞转座,随着世代的提高,胚胎转座的频率大大提高.同时,筛选到1个Ds转座引起的黄化苗突变体,进一步证明了通过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产生Ds转座突变.根据该研究的结果,提出了Ac/Ds双因子系统中Ds转座的检测程序,为利用这一系统大规模构建Ds插入突变体库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compact and low-cost 4×25-Gb/s transmitter optical sub-assembly (TOSA) and 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 (ROSA) using a hybrid
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safety-critical systems. Particular risk analysis (PRA)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the safety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矮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玉米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最基本有效的途径。四一是课题组筛选出的优异抗源,对其抗病遗传规律研究发现,两个显性互补抗病基因控制抗性。分子标记工作将其抗病基因初步定位在了第三和第六染色体上。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经典的遗传学研究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四一的两个抗病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其抗病模式的验证,并对两个抗病基因的作用方式进行了探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DCA) plays a key role in extending vehicular ad-hoc network capacity and mitigating congestion. However, channel assignment under ve
在长期的选择进化过程中,亚洲栽培稻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我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稻作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繁多,为了便于整理归类丰富的稻种资源,使之更好地为育种工作服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分类体系。关于亚洲栽培稻的分类,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行了尝试,亚洲栽培稻分为籼(Indica)、粳(Japonica)两大类,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无论传统方法还是现代方法都未能确立分类的统一标准,并且
稻米品质改良是目前水稻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文章系统分析中国目前稻米品质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育种特异性材料入手,提出籼稻品质改良策略,通过研究、建立一套快速高
人文资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图书馆作为人文资源的重要集散中介,不仅拥有丰厚的人文文献资源,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开发人文资源的优势.本文从分析图书馆开发人文资源的优势出发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盆栽试验,制定了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两套试验方案,种植了34 个谷子品种,研究了两种土壤处理除草剂扑草净、速收和三种茎叶处理除草剂麦谷宁
自90年代以来,美国及世界的棉花产量没有明显得到提高而育种方面对产量的贡献已经大大降低我国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也表明,常规品种的增产幅度较抵,需要深入研究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杂种优势较容易将高产、优质和抗病三者结合起来,组合选配周期短,能较快地满足棉花产量提高和纺织工业工艺改进对棉纤维品质要求更好的需要。棉花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决定着杂种棉选育的途径和方法。在玉米(异花授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