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与血液毒性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  利奈唑胺为噁唑烷酮类抗生素家族中第一个上市成员,因其特有的作用模式、良好的理化性质和较强的抗菌活性,已成为目前医治由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限制该药临床使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良反应事件,尤其是血液毒性(血小板减少常见,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减少少见,但随着用药疗程的增加均有增长趋势)。相关文献报道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呈浓度依赖,这提示与血药浓度可能相关;对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减少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文献报道,而针对此3种血液毒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少见报道。为此,开展本次相关性研究。本实验主要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与血液毒性的相关性以及血液毒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旨在为该药的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医疗机构“特殊管理类抗菌药物”临床规范使用和有效监管提供重要的举措。  方法:  采用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分析某医疗机构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根据实验设计常规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含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利奈唑胺用药情况、初次谷浓度、血生化指标等。其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均由本院临床药学实验室采用HPLC法检测。血小板减少定义为血小板计数较基础值下降≥25%且< 125×109/L,血红蛋白下降为血红蛋白计数较基础值下降≥25%,白细胞减少为白细胞计数< 4.0×109/L。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纳入病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药浓度间的联系。  结果:  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有效病例145例,男性105例 (72.4%),女性40例(27.6%),年龄(66.1 ± 13.4)岁,利奈唑胺疗程12.0 (8.0-16.5)天。利奈唑胺治疗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的52例 (35.9%),血红蛋白下降的26例 (17.9%),白细胞减少的9例(35.9%)。多因素分析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Cmin> 8 mg/L (OR =2.854 [1.254-6.499];P= 0.012),肾小球滤过率GFR< 80 (ml/(min*1.73m2)) (OR =2.643 [1.151-6.068];P= 0.022),基础血小板PLT< 200 × 109/L (OR = 6.473 [2.876-14.567];P< 0.0001)以上三项为血小板减少的显著危险因素。血红蛋白下降的显著危险因素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0 U/L (OR = 4.129[1.345-12.678];P= 0.013)和肾小球滤过率GFR< 60 (ml/(min*1.73m2)) (OR =7.101 [2.516-20.041];P< 0.0001)。未见利奈唑胺谷浓度等观察指标对白细胞减少的发生存在显著性影响。此外,本研究发现发生血液毒性的患者在首次血药浓度监测时已具有较高的利奈唑胺谷值,且近一半的血液毒性发生在利奈唑胺治疗7天内 (血小板减少,53.8%;血红蛋白下降,50.0%)。  结论:  1、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显著危险因素为谷浓度、GF R、基础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的显著危险因素为AS T和GF R;提示血液毒性与血药浓度存在密切关联,早期监测谷浓度可预测血液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趋势;  2、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警惕血液毒性的发生,尤其是基础血小板值偏低、肝肾功能较差的患者;  3、建议条件许可的医疗机构,针对住院患者,在利奈唑胺治疗早期(7天内)即可常规监测血药浓度、全血细胞计数;通过监测结果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耐药发生,延长抗菌药物生命周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癌症作为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广大研究者不断深入的研究。癌症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肿瘤遗传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遗传变异研究、体细胞变
期刊
蒲葵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的干燥成熟果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以广东省新会县栽培最多。蒲葵子性味涩,平,具有止血、抗癌之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癌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蒲葵子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活性部位初筛研究初步认为其主要的抗癌活性部位是其醇提后乙酸乙酯部位。目前,国内已开发出以蒲葵子为君药的中成药应用于胃癌、肝癌的临床治疗。然而,对于
电视新闻的“新”和“快”要求记者必须极具新闻敏感,极具“一触即拍”的直觉判断能力,这是当今电视新闻记者必须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
与小波变换相比,Curvelet变换更好地表达图像的边缘和细节,因此更适合多尺度图像去噪。针对软阈值和硬阈值去噪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Curvelet变换域的软硬阈值折衷去噪
2010年,美国艺术家Warren Neidich的研究项目Neuropower(神经能量)获得了弗鲁塞尔理论奖。“神经能量”项目尝试使用哲学的方法对艺术与文化进行分析,在今天这个艺术文化杂糅
期刊
目的:阐述生化汤(Shenghua decoction,SHD)的物质基础和配伍机理。   方法:按照中医组方原则,设计不同缺药配伍组方,采用药效学研究不同配伍组方与全方之间差异,采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