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区域协调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omk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形交叉口出现于十九世纪,由于其内车辆通行效率高、交通事故率低等优点吸引了诸多国内外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中、低饱和度下,环形交叉口内车辆遵循自组织的交通规则,其通行能力远远超过了普通平面交叉口;但在高饱和度下,环形交叉口内出现了车流阻滞现象,环形交叉口成为了城市路网的拥堵瓶颈。环形交叉口宏观交通流模型主要研究环形交叉口内车流演化规律,通过深入挖掘环形交叉口内交通流的本质特性,分析交通拥堵机理,能够为环形交叉口微观仿真以及控制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环形交叉口区域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考虑交通流运行特性,并从区域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对区域内交叉口进行有效的控制优化设计,使得区域路网能够最大的发挥其作用。因此,建立环形交叉口宏观交通流模型、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以及提出环形交叉口区域协调控制方法,对环形交叉口的控制管理、规划以及环形交叉口交通流理论都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以某交织区纵向截面为参考点,分析了上一交织区释放、进口道驶入及交织区通过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交织区通过车辆数最大前提下的进口道最大释放模型;考虑交织区车流出入环比率对车辆运行干扰,提出了交织区平均速度模型。其次,本文结合调查数据统计得到车辆换道初始位置的临界累积概率分布,在其基础上标定了环形交叉口入环区、绕环区、出环区分界线;统计并建立了车辆的车道选择概率与流量的关系模型;综合考虑环形交叉口的几何条件、车辆排队以及换道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包含入环时间、绕环时间与出环时间的环形交叉口车辆行程时间预测模型。最后,本文分析了区域内路段及交织区交通状态,选取并建立了路段、交织区状态指标及交织区关联指标模型;描述了区域存在的交通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结合交织区交通流模型和环形交叉口行程时间预测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启发式动态规划(Heur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HDP)模型,对区域协调控制模型进行求解。本文在区域协调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利用JAVA语言搭建算法平台,进行路网参数设置以及数据采集,并将模型计算与VISSIM仿真得到内部驶出车辆数进行对比证明了协调控制模型的有效性。然后通过建立HDP模型给出了控制参数求解流程,并基于BP神经网络对区域网络信号进行计算及动态优化,最后结合VISSIM仿真软件,对比本文控制方法与固定配时下路网内部驶出车辆数、内部区域车均延误、驶出边界交叉口车辆数以及内部路段平均排队长度四个性能评价指标,验证了本文控制策略能够有效防止环形交叉口内出现死锁现象,实现环形交叉口与及上游交叉口组成区域的协调控制。
其他文献
船舶的“吃水”和“型吃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分别具有各自相应的内涵。本文通过对载重线和水尺勘画计量基点的论述 ,提出了对这两个概念分别进行定义的建议。
目的对三养胶麦成分进行减肥、降血脂、降血糖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喂养营养饲料建立大鼠肥胖模型,观察三养胶麦成分的减肥作用;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建立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法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树脂)/CaCO3复合体系的固化过程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升温速率下UP树脂/CaCO3复合体系固化过程中的DSC曲线,并由动态DSC曲线求出固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依据当时国际形势作出的全国性生产布局调整,把我国按地域划分为三道线,并开始实施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黑龙江三线建设是小三线前沿阵地
目的:分析并研究用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江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75例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作为
铁(Ⅲ)及铜(Ⅱ)离子能与氟哌酸(NF)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氟哌酸分子的内源性荧光。通过温度对其猝灭行为的研究,确认铁(Ⅲ)及铜(Ⅱ)离子与氟哌酸形成了基态络合物,并采用荧光法测定了其组成为Me:NF=1:1。
本文对门诊114名中老年人服用维生素E进行了3年观察,报告如下。本组114名分为二组:服药组59名,男4了名,女12名,年龄38~69岁;对照组55名,男42名,女13名,年龄39~65岁。所有观察
2016年宁夏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相对平稳。马金莲以中短篇小说集《长河》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个奖项的获得,表明宁夏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依然在中国文
IP运营热将网络文学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全媒体产业链下的网络文学网站运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的是盈利模式的变化。在此研究当下原创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其不
2011年佛山市不满2周岁的小女孩被车撞倒在马路上,却因未得到及时救助身亡的“小悦悦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如何解决“见危不救”问题的广泛关注,进而引起了理论界对于见危不救是否应当入罪、以及法律应当通过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讨论。所谓见危不救,是指已满16周岁、与期待被救助者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人,在所处环境对自己基本没有危险,却对处于危险中、期待被救助者不给予救助的行为。见危不救中的“危险”一方面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