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变形:从自我解构角度解读《新夏娃的激情》中的畸形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二十世纪最具才华和创造力的作家之一,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卡特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并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卡特小说的主题经历了多层嬗变:从静态式哥特现实主义到复调“流浪者”式的魔幻现实主义,从受制于夫权到对母权的赞扬。正如评论家帕默所说,卡特的笔下的女性经历的从受虐者到自我实现的女性主义者的转变。卡特文艺创作中最具转折意义的作品—《新夏娃的激情》正属于后者。在该小说中,卡特试图颠覆夫权制中二元对立的关系,并以“后现代雌雄同体”—变性人艾弗林/夏娃,来阐述“怪诞女性”的相异性特质。本文主体可分为:三大部分。在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巴赫金“狂欢节式畸人”理论的女性主义解读,来解码卡特笔下“女畸人”雌雄同体式的世界观以及她们打破两性相异的尝试;通过对狂欢节式的怪诞女性自我身份的回探来打破传统神话中关于母亲、妓女、孕妇以及处女的原型;通过回溯主人公的流浪旅程来打破菲勒斯中心论,并主张回归到万物初始时的混沌状态。在本文第二部分中,通过解析“女畸人”—母亲(夫权规范的激进反叛者)、蕾拉(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诞下的现代妖女)、特里斯岱莎(在镜中找寻到个人身份的致命女人),作者试图强化卡特的女性主义观念,即建立在夫权制意识形态之上的性别神话正逐步瓦解。在《新夏娃的激情》中,女性人物如母亲、蕾拉以及特里斯岱莎勇于反拨传统性别神话,虽然这些女性形象闪耀着女性主义的光芒,但该小说最具争议性的,仍旧是其主人公的变性人身份。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解析了主人公艾弗林变身新夏娃的性别转化之旅—艾弗林首先被迫将其男性身份解构,变身为新弥赛亚;进而又颠覆了其变性人的身份,最终重新建构起自身雌雄同体的性别身份。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试图阐明,卡特改写“雌雄同体”的神话,其立意并非为了缓和两性二元对立状态,反而是用一种后现代的方式来重新定义变形人性别身份上的流动性和模糊性。虽然艾弗林/夏娃被赋予了女性化的外表,其主体性却始终在两性之间徘徊,并使之不断融合传统男权观和当代女性主义特征。
其他文献
谚语是“民族之明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英汉谚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英汉谚语具有一定的共性:群众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研
简单暴露效应的模式和机制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无意义材料——甲骨文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法研究在浅加工水平下不同的意识条件的过度简单暴露效
会议
为克服传统纵联差动保护运用在不同电压等级的同杆四回线中容易受到耦合电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反序负序差电流的纵联差动保护方案。不同电压等级的四回线由两个不同电压的等
黑龙江作为文化大省,提出了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一个发展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发展十项产业,构建三大格局。黑龙江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还存在观念落后,跟不上
目的:探讨就医偏好是否随医生照片一次或者多次呈现发生变化。方法:在实验1、2中分别对医生照片进行阈下和阈上呈现,操纵呈现次数(不呈现、呈现一次、呈现多次)和职称特征(主
把启蒙运动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现代性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路径,即从自律精神、技术理性精神、自然法精神、和谐精神等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出发,在更深层面发掘启蒙精神与
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现代广告设计、服饰设计中的象征、对比、夸张以及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等,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
<正>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每月的养猫基础开销高达2000元左右——数字源于本刊记者采访的案例,这种案例不在少数——这个数字让我有些吃惊,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8年就
人体行为识别是计算机视觉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在人机交互、基于内容的视频索引、视频监控以及机器人学等方面有着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