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以红河油田长8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裂缝是油气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现象,尤其在盆地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对于低渗砂岩油藏,断裂系统对油气的成藏以及后续的开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红河油田长8油藏通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实践已经证明了断层及裂缝系统是该油藏油气富集和获得高产的关键。本论文针对红河油田裂缝系统特征、成因、期次、发育控制因素以及和油气富集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搞清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条件及断裂控油作用,进而构建油气成藏模式。
  文中根据大量野外露头裂缝的调查、岩心裂缝描述、成像测井裂缝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裂缝的基本特征,认为研究区主要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主要发育北东组系,其次为北西组系,纵向可贯穿不同岩性层段,横向发育规模可以达到数米到十余米;研究区目的层段同时发育剪性破裂和张性破裂,其中剪性破裂缝面可见不同方向的剪切擦痕或者缝面光滑平整,呈共轭组系出现;而张性破裂缝面粗糙、凹凸不平、呈弯曲状等特征,缝面多见方解石充填物,一般以平行组系产出。裂缝以北东向和南北向组系有效性最高,砂岩中裂缝有效性高于泥岩裂缝的有效性。在裂缝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论文开展了有效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各种探测深度的电阻率降低、声波时差增大、密度降低是天然有效裂缝的响应特征。因此采用判别分析、R/S分析、概率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对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参数的测井解释结果建立了适合构造平缓背景下红河油田长8油藏天然有效裂缝的常规测井综合识别标准。
  通过对红河油田长8油藏天然裂缝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认为,天然裂缝的发育与研究区断层、古构造应力演化、岩层厚度、岩性等因素有关。结合裂缝特征和力学性质,认为天然裂缝的成因为区域构造裂缝叠加断层共(派)生裂缝两种类型。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分析,红河油田长8油藏天然裂缝主要形成时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其中燕山期为关键时期,本次评价主要针对这两期天然裂缝开展了评价。
  本论文采用古构造恢复模拟了燕山期、喜山期古地应力场,对两期区域构造裂缝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和评价。针对断层共(派)生天然裂缝建立了不同规模断层对裂缝发育的控制函数,预测和评价了断层共(派)生成因类型天然裂缝,并确定了不同规模断层对裂缝的控制距离。通过叠加这两种成因类型裂缝明确了研究区长8天然裂缝的分布规律,从整体上看工区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南部高于北部、断裂带内高于非断裂带区、砂岩发育区高于泥岩发育区。
  最后本论文从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入手分析了长8油藏的成藏背景及过程,充分考虑了构造、断裂、长7烃源岩与长8砂体之间的配置关系,构建了长8油藏五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即裂缝疏导成藏模式、断裂疏导成藏模式、源储接触成藏模式、砂体叠置侧向疏导成藏模式、组合疏导成藏模式。油气测试资料表明油气富集受控因素复杂,除了与断裂系统的分布关系密切,还受储层条件、成藏条件等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因此各种成藏要素与断裂系统的匹配是红河油田长8低孔低渗砂岩油藏油气富集以及获得高产的关键。
其他文献
随着西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如今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年全面超过东部地区,标志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版图正在形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部地区的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各种工程问题随之出现。在山区丘陵等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为了工程需要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挖方和填方,而由于填方边坡的失稳破坏带来的工程事故在业内也不乏多见,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问
本文在对川中东北部早中侏罗世典型钻井和野外剖面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阐述了该地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期古湖泊演化与致密油储层形成的关系,同时也为四川盆地早中侏罗世古环境研究和致密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总体富含岩屑而贫长石。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晶灰岩。压实作用是造成川中龙岗地区中、下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地震波动压力对岩石孔隙流体渗流的助推作用。  在不同的介质模型中,地震波传播有不同的规律,这种不同的传播规律需用不同的传播方程描述。一般而言,介质模型越复杂,其描述地震波传播的方程就越复杂。通常来说,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是由简单介质模型到复杂介质模型,而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是一种最简单的介质模型。本文首先从弹性波的基本理论出发,推导出声场波动方程和完全波动方程;然后根据
学位
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区海相地层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很低,主要与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有关。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埋深大,分布发育的受控因素多,且储层类型较多,具有极为明显的非均匀性。这些因素极大地加大了储层预测和评估的难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一套能有效针对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储层地震预测的方法,严重阻碍了川西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以多种地球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吐哈油田HN2区块的主要目的层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K1S2和上侏罗统喀拉扎组J3K油藏沉积微相。以区域沉积背景为基础,通过区内取芯井岩芯观察分析,结合钻井、录井并参考一些含油气盆地典型曲线对比,建立该区岩相与测井相的对应关系。同时充分利用岩芯、测井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工区目的层精细划分对比。并通过岩相类型、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从而对目的层沉积相进行综合研究。对工区目的层沉积环
学位
通过对川东北飞仙关组的古生物特征,野外露头的观察和钻井资料的整理分析,运用岩相古地理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宣汉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单元,并根据岩石类型和测井曲线的旋回特点,建立了宣汉地区飞仙关组三级层序旋回。  根据岩石学特征、生物组合、构造和测井曲线等相标志,对该地区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结合层序地层的研究成果,认识了研究区沉积相与海平面变化、层序体系域的关系及沉积相和微相的发育
学位
本次论文以成都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等最新理论和方法,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分析资料,对成都凹陷地区沉积相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研究区各构造区块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对成都凹陷的天然气基本地化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碳同位素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关系式进行分析,得出在成都凹陷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下覆的须五段和下侏罗统的白田坝组。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对成都凹陷内
学位
汶川“5.12”大地震致使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20多个市(州)的133个县(区)大范围的城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触发的大量的崩、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是导致城镇损毁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紧紧抓住了“汶川地震”这次千年一遇的极震事件,将其作为一个难得的“1∶1天然科学实验场”,通过对地震损毁城镇的震害类型、分布规律及致灾控制因素的调查研究,建立山区城镇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
本文研究区位于亚诺斯盆地南部,研究的目的层为始新统—中新统的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以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出发点,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钻井、测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基础,深入研究目的层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层序地层。通过对岩石类型的判断分析其沉积环境,层序界面的识别确定其层序格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
本文在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石板箐变电站土质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阐明石板箐变电站场地西部及外围较大范围斜坡已发生明显的蠕变,场地内的变形体是该斜坡蠕变体的前端部分。  场地及附近坡体土石结构为较为密实的粘性土与块、碎石混合堆积,原始状态下地下水并不活跃。2008年强烈地震产生的振动效应,使得坡体因内部形成大量的微破裂而发生明显的松弛变形,导致地表水极易下渗。在雨季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