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现代儿童教育的本质问题?儿童学业负担过重,难以承受?教师逐利优先,忽视了对于儿童的关怀?家长慌忙择校,过于关注儿童的成绩?现代儿童教育似乎习惯了对具体的事件进行发问而忽视了对儿童与世界的根本关系进行思考,而这种关系本应该是整个儿童教育的价值基础。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空间距离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已不再是难事,但在知识论和工具理性的扩张过程中,儿童的精神生命和价值尊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儿童与世界的根本关系被切断,儿童教育也变成了适应的教育和无根基的教育。本文基于现象学视角重新寻找儿童与世界的“共在”关系,寻找在原初世界中儿童的内在自然以及在生活中不断寻求超越的存在方式对儿童教育的根本性影响。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都以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世界仍然是一个地域概念。自然科学的兴起则把世界变成了可测量和可计算的实际存在和思维。现象学对于“世界”概念的重新定位帮助人们意识到:作为视域存在的“世界”是一个始源性和普遍境域的世界,是各种世界的源头。支配现象学“世界”运作的根本逻辑,就是对于人与世界根本关系的寻找。儿童“在-世界-中”是教育的立足点。儿童“在-世界-中”并不意味着儿童与世界是一种空间的寄寓关系,而是世界向儿童的显现和儿童与世界的相遇、认识和超越。儿童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揭开世界的伪装,追寻生活的意义,让世界世界化,自我人化。“自我”是儿童建立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传统教育中不断用知识和道德充实这个世界,忽视了“自我”世界的主体性,近代教育高扬主体的旗帜,试图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却发现在追求主体的过程中失去了世界,儿童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谁是主体,而是在相互开放的境遇中,自我和世界不断显现,并且彼此生成和创造。主体教育哲学把他人意识化、同化而使自我和他人失去了原初的世界。“在-世界-中”存在的儿童,在存在者层次上,需要来自他人的爱与承认;在存在论的层次,儿童成长的过程则是指儿童与他人一起“在-世界-中”在精神上不断追求独立和自由,摆脱存在的虚空,达到自我身心灵合一,并不断朝向他人超越的过程。与世界“共在”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生存论的转向。它以“回到实事本身”作为存在依据,与中国传统“生生之德”文化的对话。在存在者层次,主张儿童教育看到儿童的心灵,在儿童教育中尊重生命,感受儿童成长的惊喜,高扬德性。在存在论层次,它主张对于儿童存在的境遇及其结构进行洞察。区别于传统的共同体教育,它更关注儿童与原初世界的对话和相互生成的过程,通过教育寻求儿童自身的解放,让儿童在世界中的栖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