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2332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广泛的代谢性疾病,其中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慢性创面,伤口愈合受到抑制,严重者可能出现下肢截肢的结局。而现有多学科治疗的治愈率低于50%,亟需更为有效的创面治疗方法。超分子水凝胶是一种由非共价作用自组装形成一种新型水凝胶,具有手性、可逆性和外场刺激响应性等特点。手性是超分子手性水凝胶最为重要的性质,已有研究证明手性对细胞的的增殖、粘附和分化等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但手性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行为调节作用并不明确,且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尚无相关研究。因此本实验希望通过使用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探究手性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并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中观察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超分子手性水凝胶作为创面敷料用于各种复杂慢性创面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不同手性的超分子水凝胶,检测组成、形貌、力学表征和手性性质;不同手性的超分子手性水凝胶表面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明确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比较不同手性环境中内皮细胞黏附、迁移和血管形成等细胞行为的差异。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糖尿病,制造直径2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分为control组、左手手性组、右手手性组以及消旋组,分别使用普遍纱布和不同水凝胶处理创面。于第7、14天对创面进行拍照记录,比较创面愈合速率差异;然后分别创面取材,标本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比较不同创面愈合速率以及创面组织的胶原沉积;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组织的新生血管密度差异和VEGF组织表达水平;创面组织PCR、Western-blot检测VEGF、一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超分子水凝胶手性性质存在明确差异。细胞实验中所有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右手手性的超分子水凝胶对于内皮细胞的黏附、迁移、血管形成等行为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VEGF表达水平。动物实验中,所有使用凝胶敷料处理的创面愈合速度显著提高,再上皮化率提高,胶原沉积增加;免疫荧光染色中凝胶敷料处理有效提高了肉芽组织区域的新生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水平;在创面组织的WB和PCR检测中也发现了凝胶处理组的VEGF和collagen-1表达水平升高;而右手手性凝胶相对其他两种凝胶而言对于创面愈合、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超分子水凝胶的右手手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迁移和血管形成等细胞行为具有调节作用。超分子水凝胶能够有效支持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其中右手手性凝胶显著增加组织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局部血氧和营养供给,促进肉芽形成和胶原沉积,加快慢性创面愈合和再上皮化。因此右手手性的超分子手性水凝胶具有成为新型创面敷料的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联合应用PRP与EPC移植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应用以及探寻其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提取大鼠体内的EPCs以及构建sh Notch-EPCs,同时制备含有不同浓度PRP,用于EPCs的培养,分别检测EPCs的增殖、凋亡和迁移以及Notch信号通路和成血管相关基因蛋白;体内实验,创建了大鼠背部糖尿病创面模型,分对照组,EPCs组,PRP组,EPCs+PRP组,sh-Notch EPCs+
目的:本研究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精氨酸刺激的胰岛β细胞急性相分泌功能与血糖波动和血清1,5-AG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首先纳入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07例。根据持续葡萄糖监测结果计算的变异系数(CV)评估血糖波动,CV≥36%定义为血糖波动增大。胰岛β细胞的评估分为基础分泌功能[空腹C肽(FCP)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HOMA2-%β)]和负荷后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C肽(2h CP)
背景: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关键因素。前期研究表明,肝X受体(LXR)在与线粒体功能减退相关的糖尿病心肌病(DCM)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但是,LXR激活减轻高糖(HG)应激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线粒体损伤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LXR激活在减轻HG应激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对H9c2心肌细胞(采用LXR激动剂GW3965处理细胞,以及
目的:通过与诊断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mentry,DXA)检查结果比较,评价定量超声技术(Quantitative ultrasound technology,QUS)对老年人群骨量异常的筛查价值。探讨QUS参数与BMI指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Self-screening tool f
研究目的:通过上下肢评分量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评价痛风结节手术的效果。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并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和内分泌代谢科联合治疗的痛风结节患者。收集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并依照Quick-DASH和Maryland评分评估患者上下肢功能。并对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6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患者治疗后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包括血尿
目的:本研究拟结合三甲医院的专科特色和社区全科在老年患者中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与综合性干预,达到改善患者骨质疏松程度的目的。方法:1、自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在九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医的老年患者均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了解骨质疏松的知晓率、患病率及治疗率,分析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2、确诊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80人随机进入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同时接受全专结合团队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为特点。诸多利用无菌小鼠及抗生素干预的实验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骨代谢之间关系密切。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由于各项研究显示的结果并不一致,肠菌群对骨量的相关作用及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先利用I和II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探索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随后将骨
目的:超声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肠管扩张,但其与消化道畸形关联度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胎儿肠管扩张病例进行随访及数据分析,评估其出生后消化道畸形发生风险,并对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胎儿肠管扩张和先天性肠闭锁病例,记录其基本信息、治疗相关参数及结局等临床指标,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预后情况。对胎儿肠
肥胖是威胁全世界的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脂肪的过度积累,并伴随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系统性的低水平的慢性炎症等多种症状,其发生和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马铃薯营养价值高,并且许多成分都对人体健康有益。马铃薯来源的抗性淀粉、酚类化合物和蛋白质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因此马铃薯可能对于肥胖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但有关马铃薯是否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肥胖相关的代谢指标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鲜有研究。本研究对比
目的:本研究探讨糖化终末期产物AGEs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及其在β细胞功能紊乱中的作用。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1、AGEs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2、AGEs激活巨噬细胞的信号通路研究;3、AGEs影响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在β细胞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培养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制备AGEs干预Raw 264.7巨噬细胞,检测促炎型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