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机械取栓是目前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对于合并潜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基于可回收支架的机械取栓通常难以实现再通,即使再通后因原位血栓形成发生再闭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往往需要血管成形术、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等补救性治疗。这种多模式的血管内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的中国人群中是否安全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及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所致急性前循环LVO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LVO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病因分型分为LAA组和CE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短期和90d神经功能好转情况,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0~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6分),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90d临床预后及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利用同样的方法针对不同病因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183例患者,LAA组71例,CE组112例。LAA组与CE组获得相似的血管再通率(83.1%vs.83.9%,P=0.883),两组之间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无统计学差异(46.5%vs.43.8%,P=0.718)。与CE组相比,LAA组90d临床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更高(49.3%vs.25.0%,P=0.001),但两组之间sICH的发生率(15.5%vs.18.8%,P=0.572)和死亡率(14.1%vs.22.3%,P=0.167)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分型为LAA型是90d临床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0.416,95%CI=0.198~0.873,P=0.020)。在LAA组中,空腹血糖(OR=0.711,95%CI=0.539~0.940,P=0.017)、血管成功再通(OR=0.052,95%CI=0.006~0.442,P=0.007)是影响90d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与术后发生sICH相关(P<0.05)。而在CE组中,仅有入院NIHSS评分是90d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5,95%CI=0.729~0.912,P<0.001),侧支循环与术后发生sICH相关(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对于LAA病因所致的急性前循环LVO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其获益率明显高于CE病因。对于LAA病因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能够预测更好的临床预后。良好的侧支循环对于降低sICH的发生风险在CE病因患者中更为显著。
其他文献
会议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报纸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