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VISTA对绒毛膜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包含一系列与妊娠相关的肿瘤性疾病,主要包括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以及较为罕见的其他类型。侵袭性葡萄胎与绒癌起源于绒毛滋养层细胞,具有与其他体细胞来源实体肿瘤截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方面,绒癌常使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方案,如EMA-CO、FAEV等,但部分患者因化疗耐药、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受到严重影响。自CTLA-4抑制剂2011年首次获批后,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陆续进入肿瘤治疗指南,改变了多种肿瘤的治疗图景。对正常胎盘组织和多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病理标本的研究发现,PD-L1均高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D-L1在维持正常胎盘组织以及绒癌的免疫耐受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在绒癌患者中,也获得了较好的缓解率。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对PD-1/PD-L1抑制剂的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可能存在其他的免疫抑制性分子或免疫逃逸路径。目前发现了除PD-1/PD-L1、CTLA-4外的多种负性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免疫抑制性作用,如TIM3、B7-H3等。VISTA是2011年发现的一种负性调节T细胞活性的PD-L1同源分子。VISTA表达在多种细胞中,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抗原呈递细胞与T细胞,与其他分了不同之处在于VISTA共同表达在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上。尽管在除免疫细胞外的正常组织和多数肿瘤中VISTA均无表达,但在胎盘和不同类型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均发现了 VISTA的高表达,但VISTA在绒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组发现,在JEG-3细胞系中敲减VISTA可以显著降低绒癌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VISTA在体内环境如何影响绒癌细胞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敲减VISTA的绒癌细胞系与野生型绒癌细胞系分别构建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及肺转移模型,探究敲减VISTA对绒癌细胞系在体内成瘤的干扰效果,以及相应的分子通路改变,进一步验证体外试验中发现的VISTA对增殖、迁移、侵袭等肿瘤细胞活动的影响以及敲除后的干扰效果,为VISTA在绒癌中发挥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提供更多证据。方法1.将已经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的敲减VISTA JEG-3细胞系与野生型JEG-3细胞系分别稀释至不同浓度,在裸鼠腋下接种不同稀释浓度的肿瘤细胞悬液,统计成瘤率,记录皮下移植瘤生长速度,根据两组实际情况得到最佳浓度。按照前述所得最佳浓度稀释两种细胞,得到相同浓度的细胞悬液,在裸鼠双侧腋下分别接种,观测裸鼠移植瘤生长潜伏期,裸鼠进食、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记录皮下移植瘤生长曲线;2.按照最佳浓度在裸鼠尾静脉注射敲减型与野生型JEG-3细胞系,观察裸鼠一般状况,每周安乐死处死一组裸鼠,解剖裸鼠观察肺部大体标本、显微镜下移植瘤成瘤情况等;3.安乐死处死所有裸鼠,剥离皮下移植瘤,标本分别用于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验证转移瘤绒癌细胞系来源、VISTA敲减情况,检测P53、HSP90、NFκB、β-catenin等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初步实验,野生型及敲减型绒癌细胞系JEG-3最适宜的皮下接种浓度为2.5×107/mL,于最佳成瘤浓度接种后,移植瘤于裸鼠双侧腋下呈快速外生型生长,晚期可见瘤体出血。VISTA敲减型细胞系移植瘤生长落后于野生型JEG-3细胞系。VISTA敲减型JEG-3细胞系在肺部形成转移瘤的成瘤率较低、成瘤潜伏期时间更长,病理解剖后可见移植瘤满布异型细胞,hCG染色强阳性,敲减型VISTA染色不着色。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敲减型细胞系移植瘤中NFκB、β-catenin表达显著降低,P53、HSP90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在裸鼠皮下移植瘤以及肺转移模型中探究了 VISTA对绒癌细胞系的影响,验证了敲除VISTA对绒癌细胞系增殖、克隆能力的干扰,间接支持了敲除VISTA降低了绒癌细胞系的迁移、侵袭能力,初步研究了 VISTA作用于绒癌细胞系的相关分子通路,发现可能与NFκB、β-catenin在内的多种分子通路相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应用极为广泛,但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循证医学证据认为NSCLC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化PD-L1>=1%时,使用PD-1/PD-L1抑制剂使患者获益,但临床实践中经常取不到足够的病理组织,且每个具体病人的治疗效果差别也很大。免疫治疗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irAE即为免疫增强造成,一旦出现严重的irAE,不仅干扰正
一、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多中心队列研究[背景]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Pulmonary Takayasu’s arterit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PTA-PH)为大动脉炎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类较罕见的肺血管疾病。PTA-PH患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常导致延迟诊断或误诊,预后不良。目前关于PTA-P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状况及远期预后的资料相
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
[研究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在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患者中居首位。同时,CHD是最常见的致死性畸形,占比高达30%-50%。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CHD,约占CHD的20%-35%。遗传因素在VSD病因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尽管基因技术已取得重大
背景和目的: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1]。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整个脑卒中的15%,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的死亡率最高。高血压脑出血大概占所有脑出血的70%,同时,高血压也是目前已知诱发脑出血的最大危险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脑出血负担最重的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世界水平的两倍。然而,目前高血
课题一:肺泡巨噬细胞Lkb1对其自稳的调控缺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y)的基因或蛋白表达水平在Cd11cCreLkb1f/f小鼠AM中均降低,其激动剂可部分挽救AM脂质堆积状态。结论:Lkb1在AM胞内糖脂代谢调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OS抑制剂或PPAR-γ激动剂可一定程度挽救Lkb1
研究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革新性的改变,已广泛应用于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患者在接受ICIs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不良反应,与ICIs药物引起机体免疫平衡紊乱相关,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既往队列研究提示irAEs与免疫治疗预后存在相
背景和目的排尿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神经系统损害常被认为是排尿障碍重要的影响因素。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是脑小血管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但影像学标志物和排尿障碍之间的关系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为探索脑小血管病人群排尿障碍的分布,影像学标志物和排尿障碍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未来针对脑小血管病患者排尿障碍的医治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使用脑小血管病队列研究数据库,纳
背景限制型心肌病是最罕见的心肌病类型,由于心肌顺应性降低,患者的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是已有的遗传性限制型心肌病报道十分有限,虽然已定位了部分相关基因,但具体遗传位点的致病性、相关分子致病机制及信号通路探索仍有待完善。SLC4A3编码细胞膜上酸碱离子转运蛋白AE3,介导跨膜Cl-内运和HCO3-外运,高表达于心肌突变可以引起细胞系及动物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异常,影响细胞内pH值。该离
研究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谱,比较其与反应性增生滑膜的差异,分析其差异蛋白的特点,发现具有标记性意义的通路及靶点,指导进一步对不同病因滑膜炎特点的探究,以期为临床上滑膜炎的病因诊断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式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内行膝关节镜手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验组)及半月板损伤患者(对照组),通过术前访视收集患者人口学、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