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Arc GIS、SPS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2000-2015年青海省分县人口作为基础,在综合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洛伦兹曲线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青海省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2000-2015年全省人口分布总体格局为:洛伦兹曲线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全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但人口分布集中化程度有减弱趋势;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两个方向均发生了离散现象,但人口分布在两个轴上分布的差异基本稳定。趋势分析中,直观的说明了全省人口分布格局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基本稳定。2000-2015年全省人口分布演变特征:大部分县域人口密度均在增加,全省人口格局基本稳定,高密度且增长量较大的区域主要为青海省东部地区,中密度区以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东部为主,低密度且增长量较小的区域以柴达木地区和三江源地区西部为主。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青海省分县人口密度存在正的自相关性,但县域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有下降的趋势;高高集聚区主要为西宁市区及其辐射区域的平安区、大通县、湟中县,低低集聚区主要为三江源地区西部和柴达木地区的大部分县(市),不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南部、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的东部。人口地理集中度分析表明:全省人口东密西疏,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对比GWR模型和OLS模型的AICc、R2和R2 Adjusted,得出GWR模型的拟合效果要明显优于O LS模型,GWR模型的拟合效果从西到东不断增强。全省县域海拔对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从东至西系数不断增加;经济因素(GDP)对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从东至西回归系数不断递减;各县域的万人床位拥有数与人口密度都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由东向西方向呈逐渐递减。人口经济重心分析表明:2000-2015年,青海省的人口分布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东北方向,说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偏离方向是一致的,但人口重心的偏离程度比经济分布重心的偏离程度更大些。2000-2015年间,青海省人口分布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偏离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变化幅度较小,说明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虽有偏移现象,但总的趋势上存在着耦合的关系。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表明:青海省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协调性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的基本格局。青海东部地区以高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柴达木地区以高度协调为主,且协调类型不断向好的类型转变;环青海地区以高度协调为主;三江源地区以低度协调为主,东部区域有些区域为中度或高度协调。高度协调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和各市州府驻地,如西宁市区、共和县和玛沁县等,低度协调区包含的三江源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业县的协调类型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