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徽州地区传统居民建筑应对地域性气候设计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生物气候学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徽州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对地域性气候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并通过电脑模拟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传统民居建筑在应对地域性气候条件时采取的相应设计策略。这些设计策略对于现代住宅建筑如何利用有利的地域气候条件节省能源消耗,避免不利的气候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结合气候首先要掌握地域性气候的影响因素,才能在建筑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适应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对气候与地域的关系作定性分析,更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定量研究。一方面国外气候建筑或是生态建筑无论是“高技派”还是“低技派”的建造技术,都是针对于当地地域气候和环境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气候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的这一具体前提条件使得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时,必须遵循本地区气候的特点。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恰恰是千百年来从当地材料和低技术条件下考虑针对本区域气候环境,创造的舒适人居,需要从气候设计的角度总结其中的有益启示。因此本研究着重于长江中下游徽州地区气候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入手,研究该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应对地域性气候的设计策略。   本文介绍了气候设计的方法,并运用气候建筑的设计方法来评价已有的传统民居建筑。选择夏热冬冷地区较有代表性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徽州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气候区域和地方建筑的研究对象。通过气候和地域这两个紧密相联的概念,研究地域性典型气候和地域建筑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域性典型气候(主要是小气候环境)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主导风向和风速等等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量化研究,进而评价建筑在选址、场地、材料、建造、细部等方面采取的相应措施。通过电脑模拟的方法,对比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气候设计方面的差异。从中总结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和启示。本研究分为绪论和三个部分共九个小节: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的背景、内容、目的和方法;第一部分集中阐述了生物气候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与徽州地区的气候特征;第二部分从建筑方位,建筑形体,建筑通风与建筑材料四个方面量化相关气候因素的影响,评价当地建筑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通过建筑环境模拟软件DeST对比相关设计方法的不同热工效果,总结长江中下游徽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策略。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以伊永·伍重院落式住宅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为研究对象,这种设计主要反映在两个20世纪60年代在丹麦建成的住宅群,一个是赫尔辛格的金戈住宅,另一个是弗莱登斯堡住宅。本论
近几年,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在关注住宅区规模、住宅户型设计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景观品质不仅体现了居住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成为购房者买房的重要考虑因素
广州市的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从规划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经过多轮的国际和国内方案咨询以及设计深化工作,这个新城市中心的城市设计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设计
现代性源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它从观念上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产物。它与现代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目前,处于现代社会历史阶段的在中国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中小城镇传统街道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保护和开发意义深远。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中小城镇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背景、研究意
本文论述和研究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商业性街道界面--这一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涌出的特殊却普遍的城市表象。以南京城为例,通过分析典型的街道界面单元,描述商业性街道界面的形态特征
本论文主要关注的是对明清佛山历史地位评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传统内变迁”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明清佛山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解析及风貌特色的评价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日益增加的能耗和环境压力带来的危机感,自然通风开始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策略用来减少支出能耗和建筑维护费用,并且比起机械通风系统或者空调系统而言,更具潜力提供满意的
大城市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量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也有着大量的城市化人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对于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由于发展经验的不足和
  随着中国中小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及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对中小城市进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随着即将连通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的国家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