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法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概念总是很复杂的,据其内涵的演变,可称为年鉴学派、新史学、年鉴运动或年鉴现象,本文采用年鉴学派的称谓,因为中国学者对之的使用频率最高。
文章通过统计、分析从1956年--2009年中国学者对年鉴学派相关成果的研究,动态分析了中国人眼中“年鉴学派”形象的建构与演变,透视年鉴学派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化”,并小结变化之因。以此揭示国内学人的接受和回应心理,分析中国学者的研究逻辑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反观中国学术界的变迁。
绪论中阐述了选题依据、研究思路、文献综述和资料搜集情况,以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从1956--1978年年鉴学派初传中国时,国内学人经历了从苏联引进,到自己独立从法国等欧美学家直接引入的转变。我将此期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归结为:“年鉴”的得名;对年鉴学“派”的理解;年鉴学派兴起的背景、学术渊源;“分段、分代”研究法;年鉴学派的主要主张及特点;其学术成果的出版、发行与传媒的关系;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年鉴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对年鉴学派的评价等。此外,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历史“构造说”的研究;对新史学的认识;我们认识、翻译中的一些错误等。
第二章是研究1989--1999年的年鉴形象变化,此期总体特点是国内学人在前期理解的基础上,对年鉴学派从学理上到实践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拓展,将其理念用于研究中国的现实,并结合本土资源阐析年鉴学派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显示出较强的反思、批判精神。我依据数据分析,对此期热点变化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梳理,与上期重复的热点不再赘述,仅将新的热点和研究中的新突破处归结为:对年鉴学派中“派”的深化认识;关于年鉴范式的理解;国内学人对年鉴学派的态度;关于心理史学、心态史学、心智史学、历史心理学的认识分歧;年鉴学派视域中的女性与年鉴学派视域中的中国等;并补充略述了赖建诚译著的《年鉴学派管窥》一书的特色。
第三章在材料的筛选上有较明显的主体选择性,主要阐述了此期国人视域中的年鉴“主角”:费尔南·布罗代尔、马克·布洛赫、罗杰·夏蒂埃等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中的新生力量:一批硕、博士论文中相关年鉴学派的研究,以及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启示:“时差”问题,国内学人对启示的研究成果和年鉴理念在影像领域的应用。
余论中综述了近50年来年鉴形象的主要变化,并浅析了一些问题:传播中地域差异的研究;学术领域的“怪”现象:选择性吸收问题、学术的堆砌和重复、女学者的比例与关注点问题,以及网络时代形象塑造的差异性问题,很多是我暂时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