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兔眼脉络膜上腔出血(suprachomidal hemorrhage,SCH)模型建立方法及安全性,并对其转归进行观察,从而为视网膜受损及相关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14只,根据术后不同观察时间点,随机将其分为6组,每组2只兔(4只眼),作为实验组,均在脉络膜上腔内注入自体抗凝血;其余2只兔(4只眼)作为对照组,眼内无任何填充物,只用于作为与实验组术后视网膜、睫状体病理及超声变化作对照。手术显微镜下,在实验组兔眼以穹隆部为基底,于鼻上或颞上方作一梯形结膜瓣,在角巩膜缘后10mm处平行于角巩膜缘,用11~#刀片向后做巩膜隧道式切口至全层穿透,切口长约1mm,隧道长约1mm。用角膜穿刺刀作前房穿刺,放出大约0.1ml房水;同时将预先准备好的兔耳缘静脉血0.1ml用1ml注射器,经巩膜隧道切口缓慢注入脉络膜上腔。抽出注射针头后,用消毒棉签压迫巩膜切口约1分钟,复位并缝合结膜瓣。所有兔眼于术后7天内均滴0.3%氧氟沙星滴眼液,3次/天。术后1小时、1天、3天、7天、14天、21天分别行直接、间接检眼镜检查并进行眼底照像,A/B型超声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术后实验组所有兔眼均出现了脉络膜上腔出血。(1)经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发现术后1小时视网膜及脉络膜呈明显红色隆起,边界清晰、光滑,与周围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分界明显,出血范围为8~10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术后1天时脉络膜上腔出血的范围扩大,隆起度降低,清晰、光滑的边界消失,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3天时出血开始吸收,颜色不均,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静脉扩张迁曲;7天时只剩小片状出血,血液基本吸收;21天时视网膜及脉络膜平复,血液完全吸收。(2)户以B超检查证实了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存在,术后1小时A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玻璃体平段出现陡峭升高的波峰,并与后壁波峰间可见密集小波;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黑色玻璃体腔暗区内出现强回声区,内部有大量光点,从球后壁向玻璃体腔内呈半球形隆起,边界清晰、光滑,隆起度较高。手术后7天,B型超声显示黑色玻璃体腔暗区内强回声区隆起已不明显,内部强回声光点明显减少;术后21天时,B型超声显示黑色玻璃体腔暗区内强回声区隆起及内部强回声光点消失,出血区眼球后壁回声粗糙。(3)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术后1~3天脉络膜上腔炎症细胞浸润,术后3天脉络膜上腔血液开始吸收,至术后7天脉络膜上腔血液呈窄条状,部分血液发生溶血,术后14天时脉络膜上腔的血液已完全溶血,视杆、视锥细胞层发生空泡变性,至术后21天时视网膜的空泡变性更加明显;睫状突在术后1小时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随后充血逐渐减轻,至14天时睫状突萎缩比较明显,21天萎缩更加明显。对照组兔眼视网膜及睫状体无明显变化。结论:(1)经全层巩膜切口在兔眼脉络膜上腔注入自体抗凝血建立脉络膜上腔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可靠,可重复性较好,为视网膜受损及相关治疗研究提供了依据;(2)脉络膜上腔出血发生1天后出血范围扩大,3天时出血开始吸收,7天时出血基本吸收,21天时出血完全吸收;(3)脉络膜上腔出血建立后3天内,炎症细胞浸润比较明显,7天时脉络膜上腔血液开始发生溶血,14天时视网膜发生空泡变性,21天时变性更加明显;睫状突在术后1小时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随后充血减轻,至14天睫状突萎缩比较明显,至21天更加明显。因此应尽早清除脉络膜上腔内的血液以降低血液对视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膜的损伤以挽救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