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面上踏查、临时样地调查和固定试验样地10年的定期定位测定,在对都匀地区白栎次生林的天然更新特点、树种组成及主要群落类型、种群分布格局、林分生物量、林分生长状况、除萌留壮及幼林密度调控对林分生长影响、不同年龄杆材燃烧值、经营薪炭林的经济效益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总结当地经营白栎次生薪炭林的已有经验,探索白栎次生薪炭林的经营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白栎次生林具有较强的天然更新能力,调查地区白栎次生林的天然更新以砍伐后留下的树桩上萌条更新为主,且萌条数量较多,成活率较高。为避免同一树桩上萌条过多,应及时进行除萌留壮处理。 白栎次生林主要有白栎纯林、白栎马尾松混交林和白栎多种阔叶树混交林3种群落类型。其中,白栎纯林是最主要的群落类型。白栎次生纯林可通过密度调控等方式进行必要的林分改造,将其培育成薪炭林或建筑材林。白栎与马尾松,特别是与多种阔叶树所组成的混交林,则适宜培育成为水土保持等公益林。 白栎次生林的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多呈集群分布,这种集群分布格局可以从更新初期的萌条一直延续到幼龄林甚至中龄林阶段。到白栎次生林的成熟林分,其种群分布格局大致向随机分布或者均匀分布发展。 白栎次生林各构件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比例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枯枝,其中树干所占比较最大,平均达72.48%。对白栎林木树干生物量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精度最高的是三次函数模型: W=-0.308+0.043x+(-4.70E-005)x2+(3.72E-008)x3式中X=D2H 对都匀地区两个白栎次生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的结果表明,调查研究地区白栎次生林平均胸径的年平均生长量为0.40-0.45cm,平均树高的年平均生长量为0.44-0.52m,20a和16a时的林分蓄积量分别为3.84m3/亩和33.21m3/亩,每亩蓄积量的年平均生长量为0.19m3和0.20m3,总体均处于不太高的生产力水平。 除萌留壮和幼林密度调控试验的结果表明,皆伐后萌条的不同保留株数对白栎次生林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幼林每个树丛保留株数的不同对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但对林分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却较为显著。试验地区经营白栎次生薪炭林,不论是除萌留壮处理或幼林密度调控处理,每个树桩或树丛均以保留2--3株萌条或幼树为宜。 白栎次生林各年龄杆材燃烧值之间的差距也不大,因此,难于根据不同年龄杆材的燃烧值确定薪炭林的适宜采伐年龄。 根据初步的经济效益分析,经营白栎次生薪炭林,年均纯收益达到较大值分别在12a、14a、15a,以12a时年均纯收益为最大值,可作为确定薪炭林适宜采伐年龄时的参考。 都匀地区白栎次生薪炭林合理经营利用的技术措施主要为:①实行封山育林;②组织护林防火;③及时除萌留壮,每个树桩保留2-3株茁壮萌条;④及时进行幼林密度调控;⑤采伐方式以小块状皆伐为主;⑥采伐年龄以10-12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