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时期,和谐的社会结构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职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动态系统,开放、公正、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广西区有12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职业流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与民族关系相互交织;因此,研究广西区的职业流动,把握广西职业流动的特征,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广西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和西部大开发,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排斥概念源于西方,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社会排斥概念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理解,尝试运用社会排斥概念对广西社会的职业流动进行思考,社会排斥概念为我们观察、研究职业流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排斥概念,在社会宏观结构与微观主体行为共同建构了社会排斥的框架下,按照职业流动中社会排斥的表现、机制、成因的基本思路展开。文章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论。阐述了研究的依据及意义;在回顾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社会排斥概念做了新的理解,将社会排斥界定为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结构原因或自身原因,造成某些社会群体融入社会的条件缺失的状态、过程和趋势。对既有职业流动文献中的社会排斥思想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是广西区职业流动过程中社会排斥的实证研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一)介绍了本文的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和具体调查过程。(二)广西区职业流动中社会排斥的表现。依据对广西职业流动状况调查的数据,在概括了广西区职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出良性态势的同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归纳出广西职业流动中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包括职业群体间排斥、城乡排斥、性别排斥、年龄排斥和学历排斥。运用社会排斥的水平视角来观察职业流动,也是本文的一种尝试。(三)职业流动过程中社会排斥的机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对导致广西职业流动过程中社会排斥的因素的假设,包括结构性的户籍、就业性质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和个人性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等因素。其中,结构性的城镇户籍、非临时工、无家庭负担或家庭负担较轻以及个人性的男性、中年和大学以上学历等因素降低了社会排斥的可能,而农村户籍、临时工、家庭负担较重、以及女性、低龄及低学历等因素则增加了排斥的可能;本文以我国的户籍制度为例,重点分析了在现有的市场分割条件下,各因素是如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