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重复控制及其在机油冷却器脉冲试验台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油冷却器是汽车内燃机中润滑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是一种加速润滑机油的散热而使其保持较低温度的装置,其质量的好坏对发动机的运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机油冷却器处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因此对其进行疲劳试验对于保证其正常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对机油冷却器进行疲劳试验的方法是通过采用电液比例技术来对其进行疲劳脉冲实验,该方法主要通过调整比例溢流阀的阀口开度来控制试件容腔内液体的压力来模拟各种周期压力信号(如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从而对试件进行多次压力冲击来检验其疲劳性能。为了更好的提高控制系统的压力跟踪精度和适应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鲁棒重复控制的机油冷却器脉冲疲劳试验台控制系统。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分析了机油冷却器的主要功能,疲劳试验台的工作原理以及对机油冷却器进行疲劳试验的必要性。介绍了电液比例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电液比例技术中采用的控制策略。   (2)介绍了重复控制、鲁棒重复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鲁棒重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明确了鲁棒重复控制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设计策略。   (3)确定了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技术路线,按照DCS的思想设计了机油冷却器脉冲疲劳试验台的硬件环境并说明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硬件执行元件的放置方式。搭建了系统的软件环境,说明了软件的工作流程。   (4)根据液压的相关知识建立了比例溢流阀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所提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鲁棒重复控制器。   (5)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鲁棒重复控制器、重复控制器以及PID控制器的仿真模型。将PID控制器与重复控制器,重复控制器与鲁棒重复控制器进行比较,验证了所设计的鲁棒重复控制器对于压力跟踪的精确性;修改了系统的参数,验证了鲁棒重复控制器对于系统参数变化的鲁棒性;改变了输入信号的周期,并对比了鲁棒重复控制器和重复控制器对于改变了周期的输入信号的跟踪情况,说明了鲁棒重复控制器对于周期信号变化的适应性。   (6)根据重复控制器和鲁棒重复控制器的对比结果,总结了重复控制和鲁棒重复控制对于跟踪周期信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说明了所设计的鲁棒重复控制器的优越性。   (7)将所设计的鲁棒重复控制器进行离散化,并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了该控制算法,验证了鲁棒重复控制的控制效果。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职校学生群体首次面临防疫关键事件.随“疫”而来的还有普遍的心理焦虑.当前,加强职校学生心理干预和疏导,成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开展“52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委组织部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创 The 16th
随着液晶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技术不断升级,加工工艺也日益复杂,人们对液晶显示器的品质也越来越重视,其中模组IC贴附工艺又是品质保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课题
本课题研究了以结晶紫内酯(Crystal violet lactone,CVL)为囊芯,壳聚糖(Chitosan,CS)为囊壁,采用离子凝胶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探索制备CVL/CS微胶囊。通过对不同方法制备的微
就经济和生态环保而言,染色过程中的功能性整理对于节能节水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 TiO2溶胶)以及活性染料染色性能进行协同效应研究,从而使得棉织物染色
抗“疫”期间,宁波市中职英语教师“青年先锋”(YP)教研班积极录制面向全市高一、高二学生同步英语课,以补充线上中职英语资源不足,辅助各校实现“互联网+”英语教学.该文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PLC控制技术也随之发展.PLC控制技术目前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它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
近年来,随着机床和主轴设计的迅速发展,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在高速加工过程当中,切削颤振会降低零件表面的加工质量,增加刀具的磨损,严
为解决由于检测技术和检验方法的缺乏造成市场上很多虚伪的炒作和伪纳米现象的问题,一般要求制定有关纳米服装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测试标准。本课题对服装面料表面纳米结构进行鉴
产品设计缺陷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能对产品的安全、功能和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来避免设计缺陷的产生或识别、降低设计缺陷可能造成的危害,对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确保顾客的利益和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有关设计缺陷的研究大多以某一具体产品为对象,探讨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检测或控制手段,这些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或指导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