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均衡的农民工职业化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是我国特定城乡户籍制度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一种劳动形态,带有身份性特征称谓。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数量已达2.7亿,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虽然农民工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整个群体而言,丰富的务工经历并没有有效提高农民工的职业化水平。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职业化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及农民工自身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触及到了供给侧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农民工现有的人力资本难以满足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及政府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进程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需要,这种供给和需求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不仅要转移农民,还要提升农民,实现在城镇的稳定就业;工业化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能够有力推动农民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转移农民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由此不难看出,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农民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职业化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了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以农民工职业化参与主体的视角系统去研究农民工职业化尚属空白。农民工职业化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缓慢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再加上“职业化”本身的特殊属性,投入具有私人性和“分灶性”(政府的层级性、部门性、地区性等),但在收益方面又具有溢出性和准公共产品性,产出和投入的不对称导致了各相关方的博弈和“惜投”。职业化参与主体成为职业化问题的关键。建立规则、明确分工、加强合作、进行协商有助于增进投入-收益间的对称,但人力资源的准公共产品的特征给农民工职业化提出了特有的难题,也增加了各主体间博弈的复杂性,各主体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了有限的投入,还远未达到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如何破解准公共产品特性下的投入难题,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协同治理”架构,是未来农民工职业化的突破口。  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劳动力迁移、职业化、农民工职业化等研究的成果及最新动态,在充分厘清了农民工、职业化和农民工职业化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政治制度,创新性地提出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兼具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农民工职业化过程,即农民工职业化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技能本位职业化、资格本位职业化和素质本位职业化,并提出了“快速职业化”的概念。为了进一步揭示农民工职业化的规律,系统分析了农民非农化、农民工职业化、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变历程和内在联系,实证分析了现阶段农民工的职业特征,以供给和需求的职业化主体视角研究了农民工职业化的影响因素,并用仿真模型预测了各相关主体对职业化的贡献度,全面分析了各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和决策偏好并探讨了合作博弈和激励机制的可行性,最后从协同治理的视角提出了农民工职业化的实现路径。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本研究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对农民工职业化的阐述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农民工职业化特征的探讨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职业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机仿真计算。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农民工职业化是一个分类分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时间性的纵向上,提出了农民工职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技能本位职业化、资格本位职业化和素质本位职业化;在纵向分析中,分别提出对存量农民工和增量农民工实行差异化职业化策略,对存量农民工优先实现职业化,对增量农民工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西方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农民工转移和职业发展的现象,还需要经过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农民工职业化发展的理论体系,提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理论支撑,推动农民工的身份转变(市民化)和职业转型(职业化)理论指导。二是在研究视角上选用了供需理论原理对农民工职业化主体进行了分类并探究了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在空间性的横向上,提出了农民工职业化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借鉴经济学的供需理论的分析方法,将农民工职业化主体分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不管是需求还是供给都是推动农民工职业化的动力。在供需主体分析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农民工职业化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Matlab软件仿真计算各主体的职业化贡献度,优化了各职业化主体的投入组合策略。三是在横向分析中,将农民工和企业、政府三个主体纳入分析框架并以博弈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准公共产品特性让农民工职业化过程变得复杂而无效,形成了各方的惜投,为此,本文建构了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博弈模型,以及供需静态均衡模型、供需动态均衡模型和激励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治理理论,研究了政府、企业、农民工协同推动职业化的治理方式,分为家庭内部参与型、心理契约型、公共契约型三类,并提出了“协同治理”实现的具体路径。
其他文献
摘 要:《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创作于清嘉庆年间,是李汝珍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小说“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还包含了新奇的想象以及新颖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女性意识—书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才女形象,并描写了她们是如何摆脱封建束缚,成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广阔的世界里实现自身的价值。它不仅反对男尊女卑,肯定了女性的才华,打破了长期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且认为女子有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一般项目(CX2018SP179)。  摘 要:清代回族诗人沙琛的诗歌内容广泛,构思新颖,其专门的咏花,写花诗更具特色,这些花诗,既是诗人与友人唱和,抒发情志的媒介,又是诗人被罢官回乡后的精神寄托。对其花诗的欣赏和探索,一方面可以领略清朝中晚期边地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深入仔细地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沙琛;诗歌;“花”世界 
摘 要:支呷阿鲁是彝族早期历史中的一个英雄人物,寄寓了彝族民众的历史想象和英雄崇拜。本文以四川版的《支呷阿鲁》文本进行解读,认为支呷阿鲁是一个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其拥有的神力和他的父、母双系承继的谱系有密切关系,支呷阿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复合性英雄——集勇力和谋略为一身。同时,文本对支呷阿鲁的英雄建构有独特之处,神圣英雄拥有了普通的人性,因而支呷阿鲁也是神性和人性有机结合的英雄。  关键词:支呷阿
摘 要:《幽梦影》从初版刻论起,评注便与之随行,成为一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终定型、或者说审美意境的完美呈现,是作家和评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219则小品,多达110余家的评论,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文化语境,在这个文化场景中,我们不仅可以瞥察到作者的心路历程,更有大批文人争相涌注情思、谐趣、悟顿。自此,《幽梦影》再也不是门阁之内的个人作品,而混合着文学欣赏的动态过程,形成了一部
1953年9月,我告别了繁华、富庶的天府之国——成都,来到人烟稀少的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在宁夏省民族公学(吴忠师范前身)干训班培训两年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同心山区工作。
几年前.李树芬当了海淀区邮局离退办主任,她想:现在许多家庭儿女与父母分开过,儿女忙。难得回家看父母,退休在家的老两口很孤单.碰上难事就不知咋办了,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就
PaceMicroTechnology 公司宣布 ,它与英国有线运营公司TelewestBroadband合作首次进行家庭连网平台的商业性试验。参加试验的客户将能借助使用Pace公司“即插即用”家庭连网设备的家庭中的任何PC使用宽带数据业务。这些
清白、正直、纯朴的胸膛展示着内心的富有;热心教育、尊老爱幼的举措流露出善良、贤淑的本性;清澈无埃的目光涤洗着社会每一处落尘的角隅。虽然当年“铁姑娘”的背影只能在
气象部门及其他行业有大量的串口控制设备,对于这些设备需要有线连接实现监控或者调试,要实现远程连接则需要各行业设备供应商更新产品,集中开发.开发和升级成本较高,此办法
[摘 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计算是小学数学知识中重要的内容,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计算;培养;习惯;坚持;基本知识;技能  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计算兴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计算本身不像图形操作题,它比较枯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融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