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退耕还林(草)持续发展的同时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使农户切实的从结构调整中解决收入问题而不反耕,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河北省坝上地区为例,试图通过对区内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再通过可行性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最优方案。
通过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比较退耕前后坝上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及对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基本上只对种植业和牧业产生了影响,对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内部的林业和渔业的影响不大,具体表现在:第一,退耕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还存在传统夕阳产业比重过大的现象。第二,退耕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坝上地区畜牧业的竞争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以减少区域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代价的,并同时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坝上地区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户没有找到相应的替代产业,境遇甚至比退耕前的还要差。坝上退耕还林(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存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障碍而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分析坝上退耕区域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还要了解进行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在对政策、资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约束条件的可控制程度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坝上地区不宜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并揭示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约束条件构成了坝上退耕还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障碍,如难以找到突破点,也就宣告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可能走向失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经济并重的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区域内资源的适度开发、区域间资源的互补开发来解决区域内的问题,以及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结合坝上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推导出三种具体结构调整方案,分别是退耕-还经济林、退坡梁劣耕地-还林(草)一滩洼良田种菜、退耕-还草-养畜。经过三种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在比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果后得出退坡梁劣耕地-还林(草)-滩洼良田种菜方案是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