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兴国、强国之关键,教师是立教、兴教之核心。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既是引导乡村学生摆脱蒙昧、健康成长的领航者,又是为乡村乃至国家发展蓄智和增能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教育发展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其中城乡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日趋凸显,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因此,如何解决乡村师资不足、不好的难题,缩小城乡师资差距,促进乡村教育朝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把乡村教师补充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城乡轮岗、银龄讲学计划等。一系列补充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关怀,为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乡村教师补充不断政策化也意味着补充困境尚未根绝,因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本研究围绕“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运用文献法及调查法收集和整理研究材料。首先,对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政策文本的发布部门、时间、数量、效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将政策发展历程划分为解构与探索(2000-2005年)、重建与突破(2006-2008年)、调整与深化(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总结并介绍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发展重心;其次,基于政策执行的背景、内容及所搜集的数据,通过城乡对比的方式,呈现补充政策执行的成效及困境。结果显示,在政策执行中,乡村中小学生师比、教师学历及师资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存在目标难以达成、教师消极响应政策、执行迟缓僵硬、所需资源不足等问题;再次,以史密斯模型为基本框架,结合调研数据,从政策文本、目标群体、执行主体及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补充政策执行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基于现存困境及成因分析结果,从史密斯“四因素”着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利于促使补充政策顺利执行的策略,具体包括:增强政策设计的灵活性、激发教师的自我驱动能力、提高执行主体的工作效能、创设良好有益的执行环境等。
新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把乡村教师补充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城乡轮岗、银龄讲学计划等。一系列补充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关怀,为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乡村教师补充不断政策化也意味着补充困境尚未根绝,因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本研究围绕“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运用文献法及调查法收集和整理研究材料。首先,对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政策文本的发布部门、时间、数量、效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将政策发展历程划分为解构与探索(2000-2005年)、重建与突破(2006-2008年)、调整与深化(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总结并介绍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发展重心;其次,基于政策执行的背景、内容及所搜集的数据,通过城乡对比的方式,呈现补充政策执行的成效及困境。结果显示,在政策执行中,乡村中小学生师比、教师学历及师资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存在目标难以达成、教师消极响应政策、执行迟缓僵硬、所需资源不足等问题;再次,以史密斯模型为基本框架,结合调研数据,从政策文本、目标群体、执行主体及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补充政策执行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基于现存困境及成因分析结果,从史密斯“四因素”着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利于促使补充政策顺利执行的策略,具体包括:增强政策设计的灵活性、激发教师的自我驱动能力、提高执行主体的工作效能、创设良好有益的执行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