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钢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115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在一些现代大型建筑内,功能性非结构部件的造价平均可高达建筑总造价的70%~80%。在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建筑非结构部件及其系统破坏造成的损失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虽然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明确提出了关于非结构部件的抗震设计要求,但其中基于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概念的楼层放大系数等参数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尤其对于我国近年来大量兴建的钢结构建筑是否适用更值得深入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针对当前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框架、钢框架中心支撑和钢框架偏心支撑三类典型结构,以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为基本方法,开展了三类典型钢结构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阅读梳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概念及国内外关于非结构部件抗震研究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目标。2.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关于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规定,从结构设计软件PKPM地震动记录数据库以及PEER地震动记录数据库中,为每个算例结构选取确定了进行时程分析需要的100条天然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从实际工程案例中,选取确定了进行本文研究需要的钢框架、钢框架中心支撑以及钢框架偏心支撑三类典型钢结构建筑原型算例共计25个。3.建立了上述三类25个原型算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进行了不同峰值条件下104条加速度记录输入的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得到了每个算例结构的所有楼层加速度反应,并以此为基础,对所有25个算例结构的楼层加速度反应谱进行了计算分析。经大量计算分析,给出了三类钢结构的各类放大系数(PFA/PGA,PSA/PFA,PSA/PGA)沿结构高度的放大规律,并与ASCE7-16,IBC 2015和GB 50011-2010规范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数据拟合分析,针对每类钢结构,给出了修正的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简化计算公式。4.为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楼层反应谱的影响规律,本文选取一栋典型多层钢框架结构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是否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对比分析,初步分析给出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楼层加速度放大反应及楼层反应谱的影响规律。
其他文献
砌体结构由于施工简便、建造和围护费用低廉、耐久性能优异、保温隔热性能佳、节能效果明显等优势在我国中小城市及村镇中被广泛应用。但是通过已有的震害资料以及工程应用,可以发现砌体结构也存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砌体墙因其自重大,抗拉能力差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其次,大多数传统的砌体墙都是用粘土砖制成的。传统的粘土砖具有严重的能耗高,施工效率低,抗震性能差等缺点。最后,传统的砌体墙现场施工,施工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从以往重视安全单一目标向建筑安全和建筑功能双保护转变。建筑抗震安全和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称为建筑抗震韧性,国内外针对建筑抗震韧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覆盖了评估方法和韧性提升技术等环节。目前,我国已经编制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三个维度评定建筑抗震韧性,建立了支撑抗震韧性评估的建筑构件易损性和后
我国作为基建大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仅21世纪以来7级及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多起,包括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地震对交通系统基
本文基于实际地震动数据利用参数性预测模型和非参数性预测模型回归不同区域地震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取地震动母波,通过对地震动母波进行线性组合,匹配目标场地的预测反应谱,合成目标场地的地震动时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川滇地区的实际地震动数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建立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反应谱(Sa)与震级、场地及距离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符合当地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地铁车站结构作为地下轨道交通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破坏,不仅修复困难,而且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地铁车站结构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的损伤进行模拟,研究其易损性,以期为未来地下结构震前的震害预测以及震后损失评估提供依据。本文以典型两
为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海底观测网建设工作。中国自“十一五”开始,也启动海底观测网建设方面的研究。借助国家项目的支持以及国产海底地震仪的发展,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底观测台、观测网也相继建立。2018年,在漳州浯屿岛建成了浯屿岛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站。台站运行期间,记录到了大量的数据,为研究海洋地震以及海底观测网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利用浯屿岛台站记录的数据,通过仪器互相关的方法
混合试验将结构划分为试验子结构与数值子结构,行为复杂的关键部分在实验室中进行大比例尺试验,其余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因此结合了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的优点,可以反映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数值子结构的精度是影响混合试验结果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数值子结构的精度,可充分利用试验测量数据更新数值子结构中具有相似边界、材料和行为的部分,从而使数值子结构和试验子结构的力学行
场地地震反应是工程场地抗震经济性和抗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场地地震反应的研究主要依靠数值模拟的方法,但研究表明,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还不能准确模拟场地地震反应,特别是对软土场地的模拟存在较大误差。所以采用新方法新手段研究场地地震反应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突破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地震反应分析准确性,为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Ki K-net台网数据库和
震级估算是地震预警中的重要工作,地震影响范围判断、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等都依赖于震级快速估算的结果,震级也是地震预警系统对外发布预警信息的重要参数之一。地震预警由于时效性的要求,确定地震震级不能等待整个地震结束之后才开始,需利用P波初期信息立即开始震级预测,并随着数据的增加实时更新震级预测值,以获得更加准确合理的结果,传统方法由于只采用单一地震波初期特征参数建立线性统计关系预测最终震级,离散性大,特别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拟建成约15000个地震预警台站,其中有众多台站缺少完整场地信息。经济、高效地评估地震预警台站的场地类别和动力特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场地校正,有助于提高预警时间精度,保证震级估算的准确性,为震后灾害分布及救援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钻孔波速数据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需使用大量人力物力,而地脉动单点谱比法简单、经济、便捷且可以有效反映场地动力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场地分